位置:首页 > 中药 > 杨梅根

杨梅根

【药材名称】杨梅根
【拼音名称】yangmeigen
【别名】杨梅根
【科属】为杨梅科植物杨梅的树根。
【产地】分布我国东南各省。
【性味】【性味归经】辛,温。
【功能主治】理气,止血,化瘀。治胃痛,膈食呕吐,疝气,吐血,血崩,痔血,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牙痛,汤火伤,恶疮,疥癞。
【中成药】共有 8 种中成药使用杨梅根: 双梅喉片 止泻利颗粒(冲剂) 止泻利颗粒 千紫红胶囊 千紫红颗粒(冲剂) 千紫红颗粒 千紫红片 治伤软膏 咽喉清喉滴丸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者1~2两;或研末。外用:煎水含漱、熏洗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附方】
1.治胃气痛:杨梅根(要白种的)一两。洗净切碎,和鸡一只(去头、脚、内脏),水酌量,炖二小时服。(《闽南民间草药》)

2.治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功能性胃痛:杨梅树根皮(去粗皮)、青木香(马兜铃根)各等量。均洗净切片烘干,共研细末,制成蜜丸。每丸含杨梅树根皮和青木香各一钱半。用法:每日二次,每次-丸,温水送服。(《全展选编·内科》)

3.治膈食呕吐:杨梅鲜根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4.治吐血,血崩:杨梅根皮四两。炖肉半斤吃。(《贵州草药》)

5.治痔疮出血:杨梅根皮四两。炖一只老鸭子吃。(《贵州草药》)

6.治外伤出血:杨梅根皮研细末,敷伤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7.治跌打扭伤肿痛:杨梅树根二至四两。水煎,熏洗伤处。(《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8.治刀斧伤筋:杨梅树根(烧存性,外黑内焦黄)一两,冰片三分。共研极细末,用耐以药末撒布伤处,以绷带扎护,夏天一日换一次,冬天三日换一次(伤处忌沾生水,忌摇动)。(《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9.治风虫牙痛:杨梅根皮(厚者,去粗皮)一两,川芎三钱,麝香少许(另研)。上药细末研匀,每用一字,先含温水一口,次用药末于两鼻内搐之,涎出痛止为效。(《杨氏家藏方》立愈散)

10.治走马牙疳:鲜杨梅根第二重皮,捣极烂,调食盐少许,敷患处。(《泉州本草》)

11.治臁疮:杨梅根皮三两。煨水服。又用杨梅根皮适量,煨水洗患处。(《贵州草药》)

12.治疝气:杨梅新根二两。水煎,酌加酒或红糖服。(《福建中草药》)

【化学成份】
含鞣质。

【原形态】
常绿乔木,高可达12米,树冠球形。单叶互生;长椭圆或倒披针形,革质,长8-13匣米,上部狭窄,先端稍钝,基部狭楔形,全缘,或先端有少数饨锯齿,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色稍谈,平滑无毛,有金黄色腺体。花雌雄异株;雄花序常数条丛生于叶腋,圆柱形,长约3厘米,黄红色;雄花具1苞,卵形,先端尖锐,小苞2~4片,卵形,雄蕊5~6枚;雌花序为卵状长椭圆形,长约1.5厘米,常单生于叶腋;雌花基部有苞及小苞,子房卵形,花柱极短。核果球形,径约1.8厘米,外果皮暗红色,由多数囊状体密生而成,内果皮坚硬,径约9毫米,内含无胚乳的种子1枚。花期4月。果期初夏。

本植物的根(杨梅根)、树皮(杨梅树皮)、种仁(杨梅核仁)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布】
分布我国东南各省。

【摘录】
《中药大辞典》
杨梅根图片
杨梅根
杨梅根
杨梅根1
杨梅根1
杨梅根2
杨梅根2
杨梅根3
杨梅根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