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中药 > 驳骨草

驳骨草

【药材名称】驳骨草
【拼音名称】bogucao
【别名】木贼、节节草、豆根草、接骨蕨、马人参、笔塔草、笔头草、塔草、毛筒草、博节草、土木贼、木贼草、斗眼草、锁阳草、全生草、虾公脚、马浮草、小功劳
【科属】为木贼产植物笔管草的全草。
【产地】分布于华南、西南及江南、湖南等地。

【性味】【性味归经】苦;凉;甘。归肺;肝;脾;大肠经
【功能主治】明目;清热;利湿;止血。主目赤胀痛;翳膜遮睛;淋病;黄疸型肝炎;尿血;崩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15-30g。
【采收储藏】
秋季选择身老体大者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化学成份】
茎含烟碱(nicotine),山柰酚-3-槐糖甙(kaempferol-3-sophoroside),山柰酚-3-槐糖-7-葡萄糖甙(kaempferol-3-sophoroside-7-glucoside),还含硅化合物。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茎横走,黑褐色。茎一型,不分枝或不规则的分枝,通常高可达1m,直径2-15mm,中空,表面有脊和沟,脊6-30条,近平滑,沟中有2组分离的气孔;小枝1条,或2-3条一组,很少4-5条的,小枝也可能再分枝。叶鞘常为管状或漏斗状,紧贴,顶部常为棕色,鞘齿狭三角形,上部膜质,淡棕色,早落,留下截形基部,因而使鞘之顶端近全缘,叶鞘的脊部扁平。孢子囊穗顶生,长1-2.5cm,先端短尖或小凸尖。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河边或山涧旁的卵石缝隙中或湿地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西南及江南、湖南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茎淡绿色至黄绿色,长约50cm,有细长分枝,表面粗糙,有纵沟,节间长5-8cm,中空。叶鞘呈短筒状,紧贴于茎,鞘肋背面平坦,鞘齿膜质,先端钝头,基部平截,有一黑色细圈。气微,味淡。
驳骨草图片
驳骨草原生态
驳骨草原生态
驳骨草原形态
驳骨草原形态
驳骨草原植物
驳骨草原植物
中药-驳骨草
中药-驳骨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