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中药 > 中药材 > 解表药 > 紫苏

紫苏

【药材名称】紫苏
【拼音名称】Zi Su
【别名】名苏、白苏、桂荏(《尔雅》)、荏子、赤苏、红苏、香苏、黑苏、白紫苏、青苏、野苏、苏麻、苏草、唐紫苏、皱叶苏、鸡苏、臭苏、大紫苏、假紫苏、水升麻、野藿麻、聋耳麻、孜珠、兴帕夏噶(藏语)
【科属】唇形科紫苏属
【产地】主产于东南亚、台湾、中国江西、湖南等中南部地区、喜马拉雅地区,日本、缅甸、朝鲜半岛、印度、尼泊尔也引进此种,而北美洲也有生长。
【性味】【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经。
【功效】解表散寒,行气宽中。
【中成药】共有 311 种中成药使用紫苏: 胃肠复元膏 藿香正气颗粒 午时茶颗粒 参苏丸 恒制咳喘胶囊 儿感清口服液 小儿止嗽金丸 解表清肺丸 解肌宁嗽片 解肌宁嗽丸等。
【应用】
1、风寒感冒。本品辛散性温,发汗解表散寒之力较为缓和,轻证可以单用,重证须与其他发散风寒药合用。因其外能解表散寒,内能行气宽中,且略兼化痰止咳之功,故风寒表证兼气滞,胸脘满闷、恶心呕吐,或咳喘痰多者,较为适宜。治疗前者,常配伍香附、陈皮等药,如香苏散。治疗后者,每与杏仁、桔梗等药同用,如杏苏散。
2、脾胃气滞,胸闷呕吐。本品味辛能行,能行气以寛中除胀,和胃止呕,兼有理气安胎之功,可用治中焦气机郁滞之胸脘胀满,恶心呕吐。偏寒者,常与砂仁、丁香等温中止呕药同用;偏热者,常与黄连、芦根等清胃止呕药同用。若胎气上逆,胸闷呕吐,胎动不安者,常与砂仁、陈皮等理气安胎药配伍。用治七情郁结,痰凝气滞之梅核气证,常与半夏、厚朴、茯苓等同用,如半夏厚朴汤。
此外,紫苏能解鱼蟹毒,对于进食鱼蟹中毒而致腹痛吐泻者,能和中解毒。可单用本品煎汤服,或配伍生姜、陈皮、藿香等药。
【用法用量】煎服,5~9g,不宜久煎。
【采收加工】夏秋采茎,大暑前后采叶。阴干,生用。夏秋季开花前分次采摘,除去杂质,晒干。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其中主要为紫苏醛、左旋柠檬烯以及少量α—蒎烯。
2、药理作用:苏叶煎剂有缓和的解热作用;有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胃肠蠕动的作用;能减少支气管分泌,缓解支气管痉挛。本品水煎剂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紫苏能缩短血凝时间、血浆复钙时间和凝血活酶时间,紫苏油可以使血糖上升。
【临床研究】
1、以苏前芦鱼汤(苏叶、前胡、白僵蚕各5~9g,芦根、鱼腥草各9~10g,桔梗3~6g)辨证加减,治疗小儿咳嗽。(《实用中医药杂志》1991,3:18)
2、以黄连4g,苏叶4g,吴茱萸3g,肉豆蔻5g,百合15g,乌药10g,柴胡10g,川楝子10g,太子参10g,甘草3g,组成连苏畅中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明显。(《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1:37)
3、以黄连苏叶汤(苏叶30g,黄连5~6g,半夏12g,丹参15g,玉米须30g)为基础方,随证加减,治疗慢性肾衰25例,获得较好疗效。(《中医杂志》1994,12:733)
【食疗食谱】
1、紫苏粥
[材料]粳米100克,紫苏叶15克,红糖少许。
[做法]以粳米煮稀粥,粥成入紫苏叶稍煮,加入红糖搅匀即成。
[养生指南]紫苏叶具有开宣肺气、发表散寒、行气宽中的功效,与健脾胃的粳米相配成粥。适用于感冒风寒、咳嗽、胸闷不舒等病症。紫苏粥是很好的健胃解暑食品。
2、紫苏饮
[材料]紫苏鲜叶3~5片、白糖少许。
[做法]将紫苏叶洗净沥水,放入杯内用开水冲泡,放入白糖成清凉饮料。
[养生指南]此饮具有健胃解暑的功效。健康人在炎热天气饮用,可增强食欲,助消化,防暑降温,还可预防感冒,胸腹胀满等病症。
3、苏子汤团[材料]紫苏子300克,糯米粉1000克,白糖、猪油。
[做法]
(1)将紫苏子淘洗干净,沥干水,放入锅内炒熟,出锅晾凉研碎,放入猪油、白糖拌匀成馅。
(2)将糯米粉用沸水和匀,做成一个个粉团,包入馅即成生汤团,入沸水锅煮熟,出锅即成。
[养生指南]此汤团由紫苏子与健脾胃的糯米组成,具有宽中开胃、理气利肺的功效。适用于咳喘痰多、胸隔满闷、食欲不佳、消化不良、便秘等病症。脾胃虚弱泄泻者忌食用。
【附药】紫苏梗
为紫苏的茎。性味辛,甘,微温。归肺、脾、胃经。功能宽胸利膈,顺气安胎。适用于胸腹气滞、痞闷作胀及胎动不安、胸胁胀痛等症。
紫苏图片
紫苏
紫苏
紫苏
紫苏
紫苏粥
紫苏粥
紫苏叶药茶
紫苏叶药茶
手机药源网 | 医药网址 | 医药招商 | 网上药店 | 医药展会 | 医保目录 | 药品说明书 | 联系我们 | 药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2006-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