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竭
【药材名称】血竭【国家保护 2 类】【拼音名称】Xue Jie
【别名】麒麟竭、海蜡、麒麟血、木血竭。
【科属】棕榈科植物麒麟竭果实和藤茎中的树脂。
【产地】主产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伊朗等国,我国的广东、台湾等地也有种植。多为栽培。
【性味】【性味、归经】甘、咸,平,有小毒。归心、肝经。
【功效】散瘀止痛,止血生肌敛疮。
【中成药】共有 197 种中成药使用血竭: 复方炉甘石外用散 正红花油Ⅱ 壮骨药酒 舒筋定痛酒 京万红 骨痛灵酊 息伤乐酊 祛伤消肿酊 追风壮骨膏 天和追风膏等。
【应用】
用于跌打损伤,瘀血疼痛。本品能活血散瘀止痛,用于伤折内损,瘀血不消,常与乳香、没药、红花等化瘀止痛药同用,如《良方集腋》七厘散,内服外敷均可;也可与蒲黄、当归、骨碎补、赤芍等化瘀续骨药用,如《圣惠方》麒麟血散,对筋伤骨折、痛不可忍,有良好的止痛效果;对于妇女瘀血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腹痛以及一切瘀血阻滞的心腹刺痛,常与三棱、莪术等同用,如《卫生宝鉴》和血通经汤。此外,本品与瓜娄、薤白、桂枝等同用,也可用于瘀血心痛。用于恶疮痈疽,久不收口,金疮出血,创口不合,或疮疡初起红肿者。本品能止血生肌敛疮,能防腐,保护创面,促进溃疡愈合。用于痈疽疮疖,破溃不敛,可与儿茶、乳香、没药等配合研末外敷,如《医宗金鉴》腐尽生肌散。又如《博济方》血竭散,同大枣、干地黄研未调敷,治瘰疬已破,脓水不止。又《圣济总录》血竭散,同铅丹研末外贴,治一切不测恶疮,年深不愈。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1~1.5g,或入丸剂。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入膏药内敷贴。
【注意事项】凡无瘀血者慎服。
【采收加工】采集成熟果实,充分晒干,加贝壳同入笼中强力振摇,松脆的树脂块即脱落,筛去鳞片和杂质,用布包后入热水中使软化成团,取出放冷。
【炮制工艺】取原药材,除去灰尘,敲成小块,或研成细粉。
【贮藏】贮容器中,置阴凉干燥处。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是一种树脂酯及血竭树脂鞣醇的混合物;另含无定形的血竭白素、黄色血竭树脂烃、不溶性树脂、植物性渣滓、赭朴吩、灰分。商品原装血竭中含有血竭素、血竭红素、黄烷醇及苯甲酸等。
2、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血竭的水浸剂(1:2),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白色念珠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亦有报告指出:血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奈氏球菌、白喉杆菌及伤寒杆菌有很强的抑菌作用;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福氏痢疾杆菌等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2)抗炎作用:血竭(10%)给小鼠灌胃2g/kg/d,连续7天,对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血竭混悬液(20%)涂布烫伤部位,可使烫伤部位之炎症消失,伤口明显缩小,呈结痂状,并有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3)对血液流变性以及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血竭可使血流通畅,防止血栓形成。能明显降低血红细胞压积、加快红细胞在直流电场中的电泳速度、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加快血小板的电泳速度;亦可降低全血及血浆黏度,但不显著。血竭尚有显著抗血栓作用;明显缩短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的作用;缩短家兔血浆再钙化时间和抗肝素作用。但对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血液黏度无明显影响。
(4)其他作用:血竭有明显增加血浆中cAMP的水平、降低血浆中cGMP的含量的作用。
【临床应用】
1、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血竭粉,每次1g,日服4次,治疗期间适当补液。治疗270例,获得止血效果者249例。〔《浙江中医杂志》1984;19(7):302〕
2、治疗面神经炎:血竭12g,麻子仁30g,混合捣烂如泥,分为3等份,分别摊在直径约5cm×5cm大小的圆形纱布上,再将麝香面2g分为3份,分别撒于表面。敷前先针刺患侧下关穴,成人直刺1~1.5寸,小儿5分许,强刺激,不留针,针毕,将药敷于耳前面神经分布区,7天换药1次。治疗100例,经2~3次治疗后,痊愈86例,好转14例。〔《河南中医》1985;(4):27〕
3、治疗颈淋巴结核:血竭3g,露蜂房1个(瓦焙存性),麝香0.4g,山慈姑6g,明矾40g,研粉,用香油调敷患处,治疗颈淋巴结核有效。〔《江苏中医杂志》1982;(60:25)
4、治疗化脓性疾病:血竭、儿茶各10g,轻粉、铜绿、朱砂各5g,红粉4g,冰片6g,大珍珠(煅)2粒,共研细末,同鲜老鹳草60g,猪板油120g,共调,铁锤捣烂如糊状,调匀即成。将此膏分为2贴,每贴7天,第1贴后可见大量脓液流出,疮面收缩一半,第2贴后收口愈合。痊愈后忌食刺激性食物。〔《河南中医》1984;(5):527〕
5、治疗痔疮:血竭18.6g、黄连21.7g、乌梅9g、朱砂6.2g、枯矾43.4g、普鲁卡因10.5%、仙鹤草20g、赭石18.6g,制成药液后,注入痔核中央。治疗2013例,治愈率为94.2%。〔《北京中医》1983;(3):30〕
6、治疗带状疱疹:血竭300g,儿茶60g,朱砂、炒乳香、炒没药、红花各45g,麝香、冰片各3.6g。共研极细末,密封收贮。每包装有2.1g。成人每次1包,每日3次,用温开水或黄酒送下。儿童减至半包,每日2~3次,用温开水送下。治疗11例,全部治愈,没有神经痛等后遗症。〔《中医杂志》1965;(12):18〕
7、七厘散:血竭500g,乳香(制)75g,没药(制)75g,红花75g,儿茶120g,冰片6g,麟香6g,朱砂60g。以上八味,除麝香、冰片外,朱砂水飞或粉碎成极细粉;其余血竭等五味粉碎成细粉;将麝香、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本品为朱红色至紫红色的粉末或易松散的块状,气香,味辛、苦,有清凉感。显微特征:不规则块片血红色,周围液体显姜黄色;不规则团块由无色油滴和小颗粒聚集而成;有黄色花冠碎片,球形或椭圆形花粉,暗棕红色不规则小颗粒等;本品加乙醚浸渍作为供试液,血竭以乙醚浸渍作对照液,照薄层色谱法,吸附剂为硅胶G,展开剂为氯仿-甲醇(95:5),供试品溶液在与对照品溶液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两个斑点;本品加乙醇振摇滤过,滤液少量加1%盐酸溶液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醇液,加热,溶液周围显紫色或紫红色。功能化瘀消肿,止痛止血。用于跌打损伤,血瘀疼痛,外伤出血。口服,每次1~1.5R,每日1~3次;外用调敷患处。孕妇禁用。(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5年)
8、竭香散:血竭520g,乳香85g,没药85g,儿茶120g,朱砂75g,红花75g,三七30g,冰片10g。以上八味,冰片研细,朱砂水飞成极细粉,备用。其余六味混合粉碎成细粉,过六号筛,与上述冰片、朱砂按等量递增法混合,分装,即得。本品为紫红色的粉末或易松散的块状;气香,味辛苦,有清凉感。显微特征:花冠碎片黄色,有红棕色或黄棕色分泌管,花粉粒球形或椭圆形,直径约60μm,外壁有刺,具3个萌孔。不规则块片血红色,周围液体显姜黄色,渐变红色。不规则碎块淡黄色,表面及周围扩散出众多细小颗粒,久置熔化,不规则碎块淡黄色,半透明,渗出油滴,加热后油滴溶化,显草酸钙方晶。不规则细颗粒暗棕红色,有光泽,边缘暗黑色。本品微量升华物置显微镜下观察,呈不定形的无色片状结晶。功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血瘀肿痛,敛疮生肌,月经不调。口服,每次1~1.5g,每日3次,外用以白酒调敷患处。(选自达县卫生局《临床药物制剂)1985年)
9、玉红膏:血竭180g,当归90g,甘草54g,麻油740g,紫草90g,轻粉180g,白蜡90g,白芷225g。将当归、甘草、紫草、白芷浸入麻油内一夜后,用文火煎至药枯,去渣滤清,再熬至滴水成珠,加入血竭粉、白蜡、轻粉调和成膏。用于疮毒溃烂,久不收口。将膏匀涂纱布上,敷贴患处。不可入口。(选自《全国中成药处方集》)
血竭图片

血竭

血竭

血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