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
【药材名称】乌梅【拼音名称】Wu Mei
【别名】梅实、熏梅、桔梅肉、梅、春梅、酸梅、黄仔、合汉梅、干枝梅。
【科属】为蔷薇科植物梅的近成熟果实。
【产地】主产于浙江、福建、云南等地。
【性味】【性味、归经】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
【功效】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安蛔止痛,生津止渴。
【中成药】共有 122 种中成药使用乌梅: 京万红 参莲胶囊 小儿利湿止泻颗粒 甘桔冰梅片 虎梅含片 乌梅人丹 金海清咽袋泡茶 菊梅利咽含片 美声喉泰含片 苏梅爽含片等。
【应用】
1、肺虚久咳。本品味酸而涩,其性收敛,入肺经能敛肺气,止咳嗽。适用于肺虚久咳少痰或干咳无痰之证。可与罂粟壳、杏仁等同用,如一服散(《世医得效方》)。
2、久泻,久痢。本品酸涩入大肠经,有良好的涩肠止泻痢作用,为治疗久泻、久痢之常用药。可与罂粟壳、诃子等同用,如固肠丸(《证治准绳》)。取其涩肠止痢之功,配伍解毒止痢之黄连,亦可用于湿热泻痢,便脓血者,如乌梅丸(《圣惠方》)。
3、蛔厥腹痛,呕吐。蛔得酸则静,本品极酸,具有安蛔止痛,和胃止呕的功效,为安蛔之良药。适用于蛔虫所致腹痛、呕吐、四肢厥冷的蛔厥病证,常配伍细辛、川椒、黄连、附子等同用,如乌梅丸(《伤寒论》)。
4、虚热消渴。本品至酸性平,善能生津液,止烦渴。治虚热消渴,可单用煎服,或与天花粉、麦冬、人参等同用,如玉泉散(《沈氏尊生书》)。
此外,本品炒炭后,涩重于酸,收敛力强,能固冲止漏,可用于崩漏不止,便血等;外敷能消疮毒,可治胬肉外突,头疮等。
【配伍效用】
1、乌梅配伍豆豉:乌梅生津止渴;豆豉清热除烦、透发胸中郁热。二者伍用,有除烦止渴之功效,用于治疗虚热消渴、心胸烦闷、懊侬不安等症。
2、乌梅配伍甘草:乌梅酸平,敛肺、生津、涩肠;甘草甘平,和中、缓急、润肺。二者伍用,既有酸甘化阴、生津止渴之功;又有敛肺止咳、涩肠止泻之效。用于治疗热盛伤津、气阴两虚之烦渴引饮、气短乏力以及脾胃虚弱之食少、便溏,甚至久泻不已、脱肛等症。
3、乌梅配伍诃子、罂粟壳、肉豆蔻:乌梅、诃子均能涩肠止泻;罂粟壳涩肠止痢;肉豆蔻温中行气、涩肠止泻。四药伍用,共奏涩肠止泻、温中行气之功效,用于治疗久泻不止、滑脱不禁、纯虚无邪之症。
4、乌梅配伍麦冬:乌梅敛肺、生津、涩肠固脱;麦冬养阴润燥、清热生津。二者合用,共奏养阴润燥、生津止渴、涩肠固脱之功效,用于治疗肺胃火盛,或久泻久痢引起之津伤口渴等症。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大剂量可用至30g。外用适量,捣烂或炒炭研末外敷。止泻止血宜炒炭用。
【注意事项】外有表邪或内有实热积滞者均不宜服。
【采收加工】夏季果实近成熟时采收,低温烘干后闷至皱皮,色变黑时即成。去核生用或炒炭用。
【炮制工艺】
1、净制:拣净杂质,筛去灰屑,洗净,晒干。
2、乌梅肉:取净乌梅微淋清水湿润,使肉绵软,略晾,敲碎,剥取净肉即成。或置蒸笼内蒸至极烂,放箩内揉擦,去核,取肉,晒干。
3、乌梅炭:取净乌梅用武火炒至皮肉鼓起,出现焦枯斑点为度,喷水焙干,取出放凉。
4、醋制:取净乌梅或乌梅肉,用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时,置适宜的容器内密闭,隔水或用蒸气加热2-4小时,取出干燥。
5、蒸制:取乌梅放入瓶内盖紧,置开水锅中蒸至上气后,停火间5小时,取出晒干。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乌梅含柠檬酸19%、苹果酸15%、琥珀酸、碳水化合物、谷甾醇、蜡样物质及齐墩果酸样物质。在成熟时期含氢氰酸。经加工而成的乌梅干含柠檬酸50%、苹果酸20%,亦含有强杀菌性及提高肝脏功能的成分苦味酸及具有热镇痛作用的苦扁桃甙。乌梅果肉中尚含有较高活性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新鲜乌梅果实含果胶。乌梅种子含苦杏仁甙。
2、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体外实验表明:乌梅水煎液(1:1)对炭疽杆菌、白喉和类白喉杆菌、枯草杆菌、葡萄球菌(金黄色、柠檬色、白色)、肺炎球菌皆有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宋内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等肠内致病菌也有效,而对甲或乙种链球菌无作用。50%煎液(纸片法)对百日咳杆菌和脑膜炎球菌作用最强,对肺炎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作用中等,对牛型布杆菌和白喉杆菌也有作用,而对流感杆菌和绿色链球菌无作用。10%煎液(平板法)对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乌梅乙醇浸液对一些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以及人型结核杆菌皆有显著抗菌作用。乌梅粉在平皿上对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及伤寒杆菌有较强作用。水浸液1:80(2倍稀释法)能抑制巴氏杆菌的生长。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等的作用也有不同的报告,可能与药物的产地、制备方法、菌株不同有关。乌梅的抑菌作用与其制剂呈酸性有一定关系,如将其制剂调至中性,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强度约可减弱一半。实验表明:乌梅水煎剂在试管内对须疮癣菌、石膏样小芽胞菌、絮状表皮癣菌等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有效浓度分别为1:160、1:320、1:480。
(2)对蛔虫的作用:研究表明:在5%乌梅丸溶液中,蛔虫活动明显受到限制,在30%的溶液中,蛔虫呈静止状态,若将其移至生理盐水中,即能逐渐恢复活动。亦有实验证明:乌梅对蛔虫有兴奋、刺激蛔虫后退的作用3.对平滑肌的作用100%乌梅煎剂或乌梅合剂(乌梅、防风、炙甘草、银柴胡、北五味子)煎液对离体兔肠有抑制作用。对奥狄括约肌表现弛缓作用。
(3)利胆作用:实验证明:乌梅汤对胆囊有促进收缩和利胆作用,利于引流胆道的胆汁、减少和防止胆道感染,亦有利于减少蛔虫卵留在胆道内形成而形成胆石核心,从而减少胆石症的发生;加大乌梅剂量,对胆囊的上述作用明显加强,但单味乌梅的作用又不及复方强,表明乌梅汤有协同作用。乌梅还能增加胆汁的分泌,并能使胆汁趋于酸性。
(4)抗过敏作用:乌梅煎剂(1:1)及其合剂能减少豚鼠的蛋白性休克的动物死亡数。有人认为,乌梅有脱敏作用,可能由于非特异性刺激产生了更多的游离抗体、中和了侵入体内的过敏原所致。
(5)其他作用:体外实验表明:乌梅对人子宫癌细胞JTC-26株的抑制率在90%以上。小鼠免疫特异玫瑰花试验表明:乌梅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乌梅干中所含之柠檬酸,在体内能量转换中可使葡萄糖的效力增加10倍,以释放更多的能量消除疲劳;乌梅可使放射性90Sr尽快排出体外,以达到抗辐射目的;乌梅干能使唾液腺分泌更多的腮腺激素,腮腺激素有使血管及全身组织年轻化的作用;乌梅并能促进皮肤细胞新陈代谢,有美肌美发效果;尚有促进激素分泌物活性,从而达到抗衰老的作用。乌梅有增加食欲,促进消化,刺激唾液腺、胃腺分泌消化液的作用;亦有显著的整肠作用,促进肠蠕动,消除炎症;同时又有收缩肠壁的作用,因而可以用于治疗腹泻。
【临床应用】
1、治疗细菌性痢疾:乌梅(去核)研成细末,小儿按每次每公斤体重0.1g,成人每次5g,每6小时服1次。治疗细菌性痢疾效果良好。〔《辽宁中医杂志》1979;(4):15〕
2、治疗乙型肝炎:乌梅15~30g、虎杖根30g,水煎加糖适量口服,每日1剂,2周为1疗程,治疗乙型肝炎数例,均在短期内HBsAg转阴或转为弱阳性。〔《新中医》1981;(4):22〕
3、治疗慢性胆囊炎:以乌梅5g、片姜黄9g为主、配伍茵陈15g、焦山栀10g、制川军9g、鸡内金9g、佛手9g、枳实9g、滑石30g、甘草3g,水煎服,治疗慢性胆囊炎,一般用药2周炎症即可控制,对于肝胆泥沙样结石患者效果最好。〔《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12):27〕
4、治疗慢性结肠炎:乌梅15g,加水1500ml,煎至1000ml,加适量糖,每日1剂,当茶饮,25天为1个疗程。治疗18例,治愈15例,好转3例。用药时间最长者3个疗程,最短者1个疗程。〔《黑龙江中医药》1991;(4):43〕
5、治疗胆道蛔虫症:干乌梅500g,用曲醋1000ml浸泡24小时,即成乌梅醋,每次10~20ml,日服3次,儿童酌减。以乌梅醋为主治疗胆道蛔虫症50例,于发病后48小时治愈者48例,无效2例。服药半小时疼痛缓解者30例。〔《福建中医药》1982;(2):54〕
6、治疗钩虫病:乌梅15~30g,加水500ml,煎成120ml,早晨空腹一次服完;二煎在午餐前1次服下,或用乌梅去核,文火焙干研末,水泛为丸,每服3~6g,每日3次,饭前服。治疗20例,用药后大便检查钩虫卵阴性者14例,阳性者6例。服药时间最短者5天,最长者23天,煎剂疗效高于丸剂。〔《中医杂志》1959;(3):153〕
7、治疗白癜风:
a.新鲜乌梅50g加酒精浸泡1~2周,过滤去渣,再加二甲基亚砜适量即成乌梅酊,搽擦患处,每日3~4次,每次3~5分钟。以乌梅酊为主治疗白癜风245例,痊愈25.7%,显效34.7%,好转28.2%,无效11.4%。以面部、颈部及四肢暴露部位疗效为佳。认为乌梅可促进皮肤黑色素细胞的再生,致使黑色素生长,使白斑缩小甚至消失。〔《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9):19〕
b.乌梅60%,补骨脂30%,毛姜10%,放入80%~85%的酒精(药物与酒精按1:3配制)内浸泡2周后,过滤去渣即成消斑酊,用棉花或纱布蘸药液涂擦患处,每日数次,每次1~5分钟。以消斑酊为主治疗白癜风235例,痊愈51例,显效68例,有效85例,无效31例。〔《辽宁中医杂志》1983;(6):35〕
8、治疗皮肤划痕症:乌梅15g,公丁香3g,白芍12g,地骨皮30g,痒甚者加徐长卿30g,夜交藤30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50例,痊愈18例,显效6例,进步18例,无效8例。一般连服5~7剂则愈。〔《浙江中医杂志》1982;(5):221〕
9、治疗小儿腹泻:
a.乌梅1000g,山楂1000g,洗净后加水4000ml,浸泡1小时,煎1.5~2小时,倒出药液,再加水2000ml煎煮,连续3次过滤后,合并三次滤液,再煎浓缩至1000ml,加防腐剂和糖,每次5ml,日服3~4次。治疗40例,治愈34例,好转3例,无效3例。〔《新医药学杂志》1974;(8):39〕
b.乌梅、罂粟壳、法半夏、山药各3g,水煎服,每日1剂,3个月以内的患儿3日服2剂,药内可加适量红糖。治疗婴幼儿腹泻41例,显效23例,好转16例,无效2例。〔湖北中医杂志1984;(5):21〕
10、治疗各种息肉:乌梅1500g(酒醋浸泡一宿,以浸透乌梅为度,去核,焙焦存性),僵蚕500g(米拌炒微黄为度),人指甲15g(用碱水或皂水洗净,晒干,再和滑石粉入锅内同炒至指甲黄色鼓起为度,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碾粉用)或用炮穿山甲30g代替,象牙屑30g,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g,装入瓷坛内,若霉变者,不可服用。每次1丸,日服3次,白开水送下,儿童酌减。忌辛辣烟酒。治疗直肠、声带、宫颈息肉数例,全部治愈,疗效可靠。〔《新中医》1983;(11):33〕
【茶疗食谱】
1、乌梅甘茶
[材料]乌梅3枚、甘草3g、绿茶3g、冰糖10g。
[做法]用开水冲泡乌梅、甘草、绿茶饮用。
[功效]生津止渴,敛肺止咳,涩肠安蛔。
[用途]用于鼻咽癌、直肠癌。
2、连梅茶
[材料]黄连0.5g、乌梅2枚、绿茶3g。
[做法]黄连、乌梅二药共煎汤,以汤泡茶5~10分钟即可,可加适量白糖。也可直接冲泡。
[功效]清热除烦止痢。
[用途]心火热盛、心烦不寐、口舌生疮;痔疮;湿热泻痢;急慢性炎症。
[来源]传统药茶方。
3、石梅茶
[材料]石膏3g、乌梅2枚、绿茶3g。
[做法]用200ml开水冲泡5~10分钟即可。可加适量白糖。
[功效]清热养阴生津。
[用途]发热口渴唇干。
[来源]来源于《外台秘要》。
4、乌梅粥
[材料]乌梅2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做法]先将乌梅煎取浓汁,去渣,入粳米煮粥。粥熟后加冰糖少许,稍煮即可。
[功效]生津止渴,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安蛔止痛。
[用途]适宜于慢性久咳、久泻、久痢、便血、尿血、虚热烦渴等症。夏季于渴也可饮用。
5、冰糖梅苏饮
[材料]冰糖750克,乌梅肉30克,葛根3克,紫苏叶15克,薄荷1.5克。
[做法]将乌梅肉等四物加500克水煮30分钟,过滤取汁,再加500克水煎煮一次,合并两次药汁,加冰糖适量。
[功效]清凉解暑,生津止渴。
[用途]适宜于外感暑热、头目眩晕、口渴咽于等症,是较好的夏季保健饮料。
6、栝乌茶
[材料]栝蒌5g、乌梅3g、杏仁3g、绿茶3g。
[做法]用栝蒌、乌梅、杏仁的煎煮液350ml,冲泡绿茶饮用。也可直接冲饮。
[功效]祛痰止血。
[用途]肺痿咳血不止。
[来源]来源于《圣济总录》。
乌梅图片

乌梅药材

乌梅

乌梅

乌梅原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