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中药 > 天竺黄

天竺黄

【药材名称】天竺黄
【拼音名称】Tian Zhu Huang
【别名】天竺黄、竹膏、天天竺黄、竹糖。
【科属】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或华思劳竹等杆内分泌液干燥后的块状物。
【产地】主产于云南、广东、广四等地。
【性味】【性味、归经】甘,寒。归心、肝经。
【功效】清热化痰,清心定惊。
【中成药】共有 158 种中成药使用天竺黄: 小儿清热灵 七星茶 清心沉香八味散 能安均宁胶囊 小儿咳喘颗粒 小儿牛黄散 救急散 三十五味沉香丸 健脑胶囊 再造丸等。
【应用】
1、小儿惊风,中风癫痫,热病神昏。本品清化热痰,清心定惊之功与竹沥相似而无寒滑之弊。治小儿痰热惊风,常配麝香、胆南星、辰砂等,如抱龙丸(《小儿药证直诀》);治中风痰壅、痰热癫痫等,常配黄连、菖蒲、郁金等;治热病神昏谵语,可配牛黄、连翘、竹叶卷心等。
2、痰热咳喘。用本品以清热化痰,常配瓜蒌、贝母、桑白皮等药用。
【配伍效用】
1、天竺黄配半夏曲,一清一燥,清热除湿,化痰止咳力量增强,主治湿热内蕴,咳嗽吐痰不爽,呕恶,胸闷胸痛,夜寐不安等症。最宜用之于小儿痰热交炽,消化不良,或痰风将作,目睛呆滞之际。
2、天竺黄配胆星,相须为用,主治痰热闭阻清窍,高热神昏谵语,惊痫等症。
3、天竺黄配菖蒲,竹黄以清为主,菖蒲以开为主,一清一开,相辅相佐,一寒一温,相互补充,用治热病神昏,中风痰热壅盛等症,疗效大增。
4、天竺黄配白僵蚕,用治风热痰喘,惊痫抽搐。
5、天竺黄配朱砂[2],用治痰热惊风,效果甚佳。
【用法用量】煎服,3~6g;研粉冲服,每次0.6~1g。
【鉴别用药】
竹茹、竹沥、天竺黄均来源于竹,性寒,均可清热化痰,治痰热咳喘,竹沥、天竺黄又可定惊,用治热病或痰热而致的惊风,癫痫,中风昏迷,喉间痰鸣。天竺黄定惊之力尤胜,多用于小儿惊风,热病神昏;竹沥性寒滑利,清热涤痰力强,大人惊痫中风,肺热顽痰胶结难咯者多用;竹茹长于清心除烦,多用治痰热扰心的心烦,失眠。
【注意事项】灰指甲、鹅掌风等皮肤病患者忌服。孕妇禁用。服药期间忌食萝卜、酸辣。
【采收加工】秋冬二季采收。砍破竹杆,取出生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甘露醇、硬脂酸、竹红菌甲素、竹红菌乙素,还含头孢素和硬脂酸乙酯及氢氧化押,硅质等。
2、药理作用:竹红菌乙素具有明显的镇痛抗炎作用,提高痛阀强度要优于消炎痛。竹红菌甲素对革兰氏阳性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对培养的人癌细胞和小鼠移植性实体肿瘤有显著的光动力治疗作用。
【临床应用】
1、以天竺黄为主要成分的竹黄颗粒口服,治疗银屑病有明显疗效(《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1:47)
2、从竹红菌中分离的竹红菌甲素制成软膏涂于患处,在光照下,治疗妇女外阴白色病变和肥厚性瘢痕有确效(《中华妇产科杂志》1984,1:29)
3、将竹红菌甲素及乙素混合物制成喷雾剂,局部喷雾治疗烧烫伤,对浅Ⅱ度烧伤创面早期应用具有成膜性快,透气性好,创面愈合快的优点(《中草药》1999,6:77)。
【茶疗食谱】
芦荟星竺茶
[材料]芦荟0.3g、胆南星2g、天竺黄3g、甘草3g。
[做法]用胆南星、天竺黄的煎煮液250冲泡芦荟、甘草后饮用,冲饮至味淡。也可直接冲饮。
[功效]清热涤痰镇惊。
[用途]小儿急惊风。
[来源]来源于《本草切要》。
天竺黄图片
天竺黄
天竺黄
天竺黄
天竺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