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牛子
【药材名称】牵牛子【毒】【拼音名称】Qian Niu Zi
【别名】草金铃、金铃,黑牵牛、白牵牛,黑丑、白丑,丑牛子,二丑。
【科属】旋花科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牵牛(裂叶牵牛)或毛牵牛(圆叶牵牛)的成熟种子。
【产地】生于山野灌丛中、村边、路旁;多栽培。全国各地有分布。
【性味】【性味、归经】苦,寒。有毒。入肺、肾、大肠经。
【功效】泻水消肿,袪痰逐饮,杀虫攻积。
【中成药】共有 79 种中成药使用牵牛子: 小儿化滞散 小儿化食口服液 沉香利气丸(沉香四宝丸) 加味四消丸 舒气丸 开胸理气丸 开郁老蔻丸 木香理气片 清胃和中丸 脾肾两助丸等。
【应用】
1、用于水肿腹水、二便不利、脚气等证。牵牛子泻下之力颇强,又能通利小便,可使水湿从二便排出而消水肿。如治水肿喘满、二便不利等症,可配合桑白皮、木通、白朮、陈皮等同用;如用于腹水肿胀,可配合攻下逐水药如甘遂、芫花、大戟等同用。
2、用于痰壅气滞、咳逆喘满。牵牛子苦泄泻下而能袪痰逐饮,痰饮去则气机得畅,喘满得平,常与葶苈子、杏仁等配合应用。
3、用于虫积腹痛。牵牛子既能驱杀肠寄生虫,并有泻下作用,使虫体得以排除,常配伍槟榔、大黄等同用,对蛔虫、绦虫都有驱杀作用。
【用法用量】内服:打碎入煎,3~10g;入丸、散,1.5~3g。生用或炒用,炒用药性较缓。
【注意事项】孕妇及胃弱气虚者忌服
【采收加工】秋末果实成熟、果壳未开裂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炮制工艺】
1、牵牛子:取净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2、炒牵牛子:取净牵牛子,置预热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有爆裂声,稍鼓起,颜色加深,微有香气,断面黄色,取出晾凉。用时捣碎。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种子含牵牛子甙。牵牛子甙经碱水解生成牵牛子酸,经皂化得到牵牛子酸的混合物,其中主要含牵牛子酸A、B、C、D,它们经稀酸水解生成牵牛子次酸及D-葡萄糖和L-鼠李糖等。种子含脂肪油,亦含麦角醇、裸麦角碱、野麦碱等生物碱。未成熟种子中含多种赤霉素和赤霉素葡萄糖甙。
2、药理作用:
(1)泻下作用:牵牛子甙的化学性质与泻根素相似,有强烈的泻下作用。牵牛子甙在肠内遇胆汁及肠液分解出牵牛子素,刺激肠道,增进蠕动,导致泻下。一般在服后3小时即出现泻下,量大则泻出水样便。动物实验表明:种子的乙醇或水浸出液按1.5~3g/kg给小鼠灌胃产生泻下作用,但用其煎剂则泻下作用消失。黑丑、白丑的泻下作用无明显区别。牵牛子的泻下机制与硫酸镁、大黄不同,不引起血糖的剧烈变化。除去牵牛子甙的水溶液仍有泻下作用,提示除牵牛子甙外,可能还含有其他泻下成分。
(2)利尿作用:牵牛子甙能加速菊糖在肾脏的排出,故可能有利尿作用。
(3)对平滑肌的作用:牵牛子甙对离体兔肠及离体大鼠子宫均有兴奋作用。牵牛子甙的水解产物碱性盐经1分钟的潜伏期,可使豚鼠小肠、大肠、盲肠收缩,其敏感程度依次为:大肠>小肠>盲肠。但本品煎剂及牵牛子甙无此作用。
(4)其他作用:体外试验,黑丑、白丑对猪蛔尚有驱虫效果。
【临床应用】
1、治疗癫痫。黑白牵牛子各等份,粉碎加蜜为丸,每丸重6g,含牵牛子3g。12岁以下每次0.5~1丸,12岁以上每次1~1.5丸,每日服1~2次。治疗115例,171型次,总有效率56.7%,疗效稳定,且对各型癫痫均有一定疗效。(《中华内科杂志>1977,2(6):323)
2、治疗尿潴留:生二丑(微杵)30g、滑石15g。先将滑石在锅内煎3~5沸,然后倒入放生二丑的碗内,慢慢饮汁。一般25~40分钟患者即能通畅排尿。(《陕西新医药》1978,1:43)
3、治疗便秘:二丑40g,大黄、玄明粉各20g。共为细末,在瓷缸内倒入110g栓剂基质加热融化后,加入上述药物,搅拌均匀,灌入栓剂模型内制栓。用于大便干硬病人,排便前将药栓1支(严重者可塞入2支)自行塞入肛内,一般用药10~15分钟排便。(《中国肛肠病杂志》1990,3:38)
4、治疗急慢性腰扭伤:生牵牛子、炒牵牛子各45g。共研成粉,分成2份,睡前及早饭前温开水各冲服1份,一般服2份即愈。(《新中医》1990,1:53)
牵牛子图片

牵牛子

牵牛子

牵牛子

牵牛子原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