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黄
【药材名称】牛黄【拼音名称】Niu Huang
【别名】西黄、犀黄、丑宝。
【科属】为牛科动物牛干燥的胆结石。
【产地】主产于北京、天津、内蒙、陕西、新疆、青海、河北、黑龙江等地。
【性味】【性味、归经】甘,凉。归心、肝经。
【功效】化痰开窍,凉肝息风,清热解毒。
【中成药】共有 480 种中成药使用牛黄: 氨酚咖黄烷胺片 氨金黄敏颗粒 氨咖黄敏胶囊 氨咖黄敏片 复方氨酚那敏颗粒 复方氨酚烷胺颗粒 复方氨酚烷胺片 羚黄氨咖敏片 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 小儿氨酚黄那敏片等。
【应用】
1、热病神昏。本品性凉,其气芳香,入心经,能清心,祛痰,开窍醒神。故用治温热病热入心包及中风,惊风,癫痫等痰热阻闭心窍所致神昏谵语,高热烦躁,口噤,舌蹇,痰涎壅塞等症,常与麝香、冰片、朱砂、黄连、栀子等开窍醒神,清热解毒之品配伍,如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
2、小儿惊风,癫痫。本品入心、肝二经,有清心,凉肝,息风止痉之功。常用治小儿急惊风之壮热,神昏,惊厥抽搐等症,每与朱砂、全蝎、钩藤等清热息风止痉药配伍,如牛黄散(《证治准绳》);若治痰蒙清窍之癫痫发作,症见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四肢抽搐者,可与珍珠、远志、胆南星等豁痰、开窍醒神、止痉药配伍,如痫证镇心丹(《中医内科学讲义》上海科技出版社,1964,160)。
3、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牙痛,痈疽疔毒。本品性凉,为清热解毒之良药,用治火毒郁结之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牙痛,常与黄芩、雄黄、大黄等同用,如牛黄解毒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若咽喉肿痛,溃烂,可与珍珠为末吹喉,如珠黄散(《绛囊撮要》);治疗痈疽,疔毒,疖肿等,以牛黄与金银花、草河车、甘草同用,如牛黄解毒丸(《保婴撮要》);亦可用治乳岩、横痃、痰核、流注、瘰疬、恶疮等证,每与麝香、乳香、没药同用,如犀黄丸(《外科证治全生集》)。
【配伍效用】
1、牛黄配伍黄连:牛黄清热解毒而泻肝火;黄连清热解毒而泻心火。二者伍用,则泻火解毒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温热病之壮热、神昏、烦躁等症。
2、牛黄配伍羚羊角:牛黄清肝息风、豁痰开窍;羚羊角平肝息风、清热镇惊。二者相须为用,清肝息风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痰热惊搐、神志昏迷等。
3、牛黄配伍珍珠:牛黄清热解毒;珍珠解毒生肌。二者伍用,外敷解毒生肌、消肿敛疮,用于治疗咽喉肿痛腐烂、口舌生疮、溃疡不敛等;内服皆能清心镇肝息风,用于治疗痰火扰心、惊悸癫痫等症。
【用法用量】入丸、散剂,每次0.15~0.35g。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注意事项】非实热证不宜用,孕妇慎用。
【采收加工】宰牛时,如发现胆囊、胆管或肝管中有牛黄,即滤去胆汁,将牛黄取出,除去外部薄膜,阴干,研极细粉末。
【炮制工艺】研成细粉即成。
【贮藏储存】可用深棕色玻璃瓶贮存,或用塑料袋包装的铁盒内。牛黄不宜冷存,以免变黑失效。一旦发霉,可用酒擦洗。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天然牛黄含胆汁酸,其中主要为胆酸、去氧胆酸及微量鹅去氧胆酸、胆甾醇、胆红素、丙氨酸、甘氨酸、牛磺酸、天冬氨酸、精氨酸、亮氨酸、蛋氨酸等氨基酸;钠、钙、铁、锰、铜、锌、镁、磷等微量元素;尚含麦角甾醇、维生素D、类胡萝卜素以及2种酸性肽类成分称为平滑肌收缩物质SMC-S2及SMC-F,已查明有二肽、四肽、五肽和七肽。牛黄为胆红素-胆固醇混合而成之结石,由于结石形成原因不同,因此牛黄中主要成分的含量比例有较大的波动范围。人工牛黄含胆红素、去氧胆酸、胆酸、胆固醇、无机盐和淀粉,无氨基酸和多肽类成分。其胆红素、去氧胆酸、胆酸的含量及其比例均与天然牛黄有较大差异。
2、药理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牛黄有一定的镇静作用、明显的抗惊厥作用和解热作用。a.镇静作用:给小鼠灌服或腹腔给药,能显著减少其自发活动,并能减轻樟脑、咖啡因引起的小鼠兴奋,增强水合氯醛、乌拉坦、吗啡、苯巴比妥及戊巴比妥的镇静作用,如能使戊巴比妥纳所致之小鼠睡眠时间延长,促使阈下剂量的水合氯醛导致的小鼠翻正反射消失等。人工牛黄亦有类似的镇静作用。b.抗惊厥作用:给小鼠灌服或腹腔注射牛黄,对樟脑、咖啡因、可卡因、印防己毒素、戊四氮等引起的惊厥有预防或延长惊厥潜伏期的作用,但对士的宁引起的惊厥则无效。研究表明:人工培植牛黄与天然牛黄有相似的抗惊活性。给小鼠灌服以牛胆汁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人工牛黄,亦能防止可卡因或咖啡因引起的惊厥和死亡,效果比同量牛黄还好。用人工牛黄2g/kg给小鼠灌胃,能显著延长咖啡因、印防己毒素引起惊厥的潜伏期,但不能对抗惊厥发作的百分率,对士的宁引起的惊厥则无任何效果。有人认为,牛黄的镇惊成分为去氧胆酸。牛黄的抗惊作用具有上行性,以对樟脑、咖啡因引起的皮层性惊厥效果较强,对脑干性惊厥的抑制作用较弱,而对脊髓性惊厥则无效。c.解热作用:用天然牛黄和人工培植牛黄2g/kg给大鼠灌胃,对酵母所致之大鼠发热有明显的解热效果,0.1g/kg给大鼠腹腔注射,能使正常大鼠体温降低,并可显著抑制2,4-二硝基酚对大鼠引起的发热。
(2)抗炎作用:牛黄对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多形核细胞游走及大鼠甲醛滤纸性肉芽组织增生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其对醋酸所致之小鼠腹腔通透性增加的抑制活性为水杨酸的47倍、氢化可的松的33倍。其抗炎作用可因其配伍不同而有明显变化。人工培植牛黄的抗炎作用与牛黄相似,1~2g/kg给小鼠灌服,可显著抑制巴豆油、二甲苯等引起的小鼠耳肿及角叉菜胶引起的小鼠脚爪水肿;0.1g/kg腹腔注射,对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二甲苯皮内注射引起的小鼠皮肤通透性增加、大鼠蛋清性脚肿及甲醛性脚肿以及棉球引起的小鼠肉芽组织增生均有抑制作用。人工牛黄亦有一定的抗炎活性。
(3)对呼吸系统的作用:胆酸、去氧胆酸有明显的镇咳作用和祛痰作用。胆酸钠20mg/kg静脉注射,能明显抑制电刺激猫喉上神经引起的咳嗽反应。离体豚鼠肺灌流法表明胆酸钠有扩张支气管的作用,并能对抗组胺、毛果芸香碱引起的支气管痉挛。胆酸对喷雾所致之豚鼠支气管痉挛有平喘效果。人工牛黄在小鼠酚红排泌实验及犬气管痰液引流实验中均有祛痰效果。但目前尚无天然牛黄镇咳、祛痰、平喘作用的报告。
(4)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牛黄能明显增强离体蛙心、豚鼠心脏及猫心乳头肌的心肌收缩力,同时心率增加,但对冠状血管则使之收缩。人工培植牛黄对离体蛙心亦有显著的强心作用。有报告指出,牛黄的强心成分为水溶性,于10-7浓度即对离体蛙心有强心效果,但浓度增至10-2仍不使蛙心停搏。牛黄水溶性成分中含有调节心搏异常的物质,其主要成分可能是牛磺酸。对于小鼠仔鼠培养心肌细胞,牛黄既能显著对抗高Ca++时心肌搏动细胞数的减少及心律不齐搏动细胞数和心率的增加;亦能使低Ca++所引起的心搏异常正常化。牛黄尚能抑制内毒素所致之大鼠心率减少及心电图ST段升高等缺血性心功能紊乱。牛黄或胆酸钙100mg/kg给自发性或肾性高血压大鼠灌服,有显著而持久的降压作用,可降低40~50mmHg,持续1至数天。胆酸钙的降压作用较牛黄为弱。牛黄给正常大鼠口服、给麻醉兔静脉注射均有显著降压效果。有报告认为,牛黄能使离体兔耳血管扩张,灌流量增加,对抗肾上腺素对血压和心脏的作用,因此其降压作用可能与扩张血管及抗肾上腺素作用有关。对血管加压素、5-羟色胺、组胺及乙酰胆碱的作用均无影响。牛黄中所含胆红素亦能使血压下降,但其降压作用与其心肌抑制活性有关。去氧胆酸、牛磺酸、两种平滑肌收缩成分SMC-S2及SMC-F均有一定的降压作用。
(5)对消化系统的作用:牛黄水提取液100mg/kg给大鼠口服,能显著增加其胆汁分泌。有报告指出,对猪离体胆囊与胆总管的标本实验表明:牛黄中的平滑肌收缩物质(SMC)能使胆囊平滑肌和奥狄括约肌收缩,从而抑制胆汁的排泄,但大多数胆酸尤其是去氧胆酸则均能松弛奥狄括约肌,因而具有显著的利胆作用。报告者认为,这两类拮抗物质在体内形成胆汁排泄的机能协调系统。牛磺酸N-二硫代氨基甲酸钠(TDT)对于四氯化碳引起的急性和慢性大鼠肝损害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能抑制SGPT的升高。牛黄粉混悬液、水溶部分及水不溶部分对乙酰胆碱引起的小鼠离体小肠痉挛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其中水溶部分作用最强。胆酸盐对肠道浆膜面有抑制作用,但对黏膜面则刺激豚鼠离体回肠收缩,加大剂量则致痉挛。胆红素较大剂量对离体大鼠十二指肠、豚鼠回肠有兴奋作用。平滑肌收缩物质SMC-S2及SMC-F对豚鼠离体小肠有显著的兴奋作用,该作用与乙酰胆碱相似但较弱,其能被阿托品和抗组胺药所抑制,而被毒扁豆碱所增强。
(6)对血液系统的作用:牛黄能显著促进红细胞生成,口服牛黄能使急性失血家兔网织红细胞急剧增多,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恢复时间明显缩短。正常兔口服牛黄亦能引起红细胞明显增加,摘除脾脏无影响。其有效成分主要是维生素D,其次是胆红素及麦角甾醇。但用量过大,则反使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人工牛黄能明显抑制环磷酰胺引起的小鼠红细胞数减少。纤维蛋白平板法实验表明:牛黄对纤维蛋白溶解有较强的纤维活化作用。
(7)其他作用:牛黄和人工牛黄能显著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牛磺酸可明显增加催乳素分泌及促黄体生成素释放。体外实验表明:牛黄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有直接灭活作用。对皮下感染乙脑病毒24小时的小鼠,用牛黄灌胃,则对感染小鼠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去氧胆酸钠、胆酸、胆红素及人工牛黄亦都有一定的保护效果。但牛黄对脑内感染的乙脑病毒则无效。人工牛黄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小鼠S37、S180肉瘤的抑制率分别为54.3~72.5%与60%;但对艾氏腹水癌实体型及腹水型则均无作用。牛黄复方制剂犀黄丸对小鼠梭形细胞肉瘤和S180均有抑制作用。
3、毒副作用:牛黄给小鼠灌胃的半数致死量>15g/kg或20g/kg,给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675.8±152.1mg/kg。人工培植牛黄给小鼠灌胃的半数致死量>15g/kg,腹腔注射为403.3±40.0mg/kg。牛黄各主要成分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小鼠口服胆酸1.52g/kg,去氧胆酸1.06g/kg,胆酸钙>2g/kg,去氧胆酸静脉注射为0.15g/kg,胆酸钠皮下注射为0.63g/kg。每天给小鼠口服牛黄代用品0.6g/kg,连续6天无毒性表现,给药12天以上,则体重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如服以上剂量的10~30倍,则多有腹泻,有的呈昏迷状态而死亡;牛黄则很少腹泻,死亡率也较低。高血压大鼠每日灌服牛黄0.1g/kg,连续15周,其各重要脏器未见病理改变。胆汁口服时无毒,但如静脉注射,则产生严重的神经系统及心脏的抑制,并发生溶血。注射胆汁尚可引起胃肠活动增加。静脉注射胆盐可引起血压显著下降并伴有心率减慢。小量胆盐可使骨骼肌活动增加,引起搐搦、痉挛,大量则对骨骼肌活动有抑制作用。
中毒救治:
(1)早期应催吐、洗胃,然后服通用解毒剂。
(2)给予中枢兴奋剂,对抗其中枢抑制作用。
(3)血压下降可在静脉输液中加入升压药。
(4)腹痛腹泻严重时,可口服颠茄片或皮下注射硫酸阿托品。必要时重复应用。
(5)牛黄中所含牛黄酸,对心脏有兴奋作用,对血管稍有舒张作用,为防止“不整脉”的出现,可预先肌肉注射或口服利血平。
(6)其他对症治疗。
(7)茶叶15克,五味子9克,人参6克(先煎),甘草4.5克,水煎服,连服2~3剂。
(8)半边莲15克,樟木6克(后下),厚朴9克,石斛12克,麦冬9克,加水煎煮2次,合并煎液,分2次服,每4小时1次。
【临床应用】
1、治疗中风:用安宫牛黄丸改制成栓剂,由肛门置入直肠,每次1枚,每日1~2次。治疗12例,主要症状改善10例(83%),急性期死亡2例(17%)。〔《辽宁中医杂志》1990;(1):20〕
2、治疗精神分裂症:用安宫牛黄丸治疗因流脑疫苗所致之精神分裂症2例(曾用西药治疗数月,效果不佳),服药4~7天治愈。〔《新中医》1987;20(2):42〕
3、治疗冠心病:由牛黄、熊胆、麝香、珍珠等组成活心丸,1丸/次,2次/日,口服。2周为1疗程。治疗60例,显效35例,有效1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0%。起效时间最快3天。〔《湖北中医杂志》1988;(3):29〕
4、治疗急性胰腺炎:清开灵注射液40~60ml,加入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10%葡萄糖液各500ml,静脉点滴。治疗26例,痊愈20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1%。疗程最短为1天,最长为10天,平均为3.1天。〔《中医杂志》1986;(2):2〕
5、治疗脓皮病:用牛黄、乳香、没药、麝香依法制成牛黄醒消丸,3g/次,2次/日,口服。治疗6例经各种抗生素治疗无效的脓皮病,皆愈。服药总量最少者12g,最多者75g。服药中未见毒副作用。〔《中医杂志》1964;(12):19〕
6、治疗带状疱疹:用牛黄解毒丸加生理盐水混合外搽,治疗带状疱疹30例,效果良好。一般6~8天痊愈。〔《中成药》1989;11(9):25〕
7、治疗小儿高热:珍珠层粉、人工牛黄各等份,共研细粉。6个月以下患儿每次1/3g,半岁至1岁每次1/2g,1~2岁每次1g,3~4岁每次1.5g,4~6岁每次2g,6岁以上每次3g,每日3次,开水冲服。治疗小儿高热155例,其中感冒99例,治愈65例,好转15例,无效19例;喉炎36例,治愈26例,好转6例,无效4例;肺炎20例,治愈12例,好转4例,无效4例。总计治愈好转128例,总有效率为82.6%。〔《新中医》1982;(5):25〕
8、治疗小儿惊风:以牛黄、麝香为主组成牛黄千金散。0.3g/次,用灯芯草、薄荷、金银花煎汤冲服。凡症见痉挛抽搐、牙关紧闭,或口出涎沫、神昏惊叫、角弓反张者,只要灌进1帖,即获良效。〔《河北中医》1984;(4):24〕
9、治疗新生儿丹毒:西牛黄0.3g,绿豆衣0.5g,生甘草1.5g,二花3g。共为细末,分为7包。每日1包,分2次服,7天服完。亦可取糖水调和,置奶瓶内让患儿吮吸。上药为新生儿常用量。治疗513例,治愈503例。〔《江苏医药》1981;(1):55〕10、治疗副鼻窦炎:安宫牛黄丸内服,每次半丸,4~6小时服1次,症状锐减后改为每日2次。同时用丸少许,取纱布或药棉薄薄包裹,塞入患侧鼻孔。5~7天为1疗程,一般用药1~2个疗程。治疗24例,18例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6例症状明显减轻,或症状消失但半年内又有轻度复发。〔《浙江中医杂志》1985;20(8):376〕
11、治疗慢性咽喉溃疡:牛黄1.6g,麝香1.3g,冰片3g。共研细末。用时取药粉少许,用细管吹入喉中,每日2~3次。治疗慢性咽喉溃疡患者5例,治愈4例,1年后复检未见复发,症状缓解1例。〔《河北中医》1984;(2):34〕
牛黄图片

牛黄

牛黄图

牛黄

牛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