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中药 > 麻黄

麻黄

【药材名称】麻黄
【拼音名称】Ma Huang
【别名】龙沙,卑相,卑监,狗骨,色道麻,结力根,麻黄草,草麻黄,中麻黄,木贼廓黄,山麻黄,川麻黄,田麻黄,华麻黄,木麻黄,西麻黄,朱芯麻。
【科属】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产地】兴安北部、岭东、岭西、科尔沁,兴安南部、燕山北部、呼一锡高原、阴山、阴南丘陵、鄂尔多斯。我国东北、河北、山西、河南、陕西;蒙古。现临床应用的麻黄大多是人工栽培。其中草麻黄主产于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自治区;中麻黄主产于甘肃省、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自治区;木贼麻黄主产于河北省、山西省、甘肃省、陕西省、内蒙古、宁夏自治区、新疆自治区。草麻黄产量大,中麻黄次之,商品上两种常混用;木贼麻黄产量小,多自产自销。
【性味】【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中成药】共有 505 种中成药使用麻黄: 愈酚伪麻颗粒 美愈伪麻口服液 呋麻滴鼻液 特酚伪麻片 双分伪麻胶囊 双扑伪麻颗粒 扑尔敏伪麻片 双酚伪麻糖浆 氨酚美伪滴剂 伪麻那敏胶囊等。
【应用】  
  1、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该品能宣肺气,开腠理,散风寒,以发汗解表。常与桂枝相须为用,增强发汗解表力量,如麻黄汤。
2、咳嗽气喘。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所致的喘咳证。能开宣肺气,散风寒而平喘。与杏仁、甘草配伍,即三拗汤,可增强平喘功效;若兼内有寒饮,可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以温化寒饮而平喘止咳,如小青龙汤;若属热邪壅肺而致喘咳者,可与石膏、杏仁、甘草等配伍以清肺平喘,即麻杏石甘汤。
3、用于水肿而兼表证,为宣肺利尿之要药,该品发汗利水,有助于消散水肿,常与生姜、白术等同用,如越婢加术汤。
此外,取麻黄散寒通滞之功,用于风寒痹症、阴疽、痰核。
【用法用量】2~9克。宜后下。解表生用,平喘炙用;捣绒缓和发汗,小儿、年老体弱者宜用麻黄绒或灸用
【注意事项】该品发汗力较强,故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喘咳由于肾不纳气的虚喘者均应慎用。本品能兴奋中枢神经,多汗、失眠患者慎用。
【采收加工】8~10月份间割取部分绿色茎枝,或连根拔起,去净泥土及根部,放通风处晾干,或晾至6成干时,再晒干。放置于燥通风处,防潮防霉。干后切段供药用。
【炮制工艺】
1、麻黄:取原材料,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抖净灰屑,切段;或洗净后稍润,切段,干燥。
2、蜜麻黄: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麻黄段中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黏手时,取出晾凉。每100kg麻黄段,用20kg炼蜜。
3、麻黄绒:取麻黄段,碾绒,筛去粉末。
4、蜜麻黄绒: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麻黄绒中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不黏手时,取出晾凉。每100kg麻黄绒,用20kg炼蜜。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麻黄主要成分为麻黄碱,并含少量伪麻黄碱、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麻黄多糖等。
2、药理作用:麻黄挥发油有发汗的作用,麻黄碱能使处于高温环境中的人汗腺分泌增多增快。麻黄挥发油乳剂有解热作用。麻黄碱和为麻黄碱均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伪麻黄碱有明显的利尿作用。麻黄碱能兴奋心脏,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兴奋的作用,可引起兴奋、失眠、不安。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其甲醇提取物有抗炎作用。其煎剂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临床应用】
1、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风寒侵袭头部,经脉郁滞,又兼少阴阳虚入冬屡患偏头痛者,效果良好。(《中国民间疗法》2000,11:28)
2、麻黄6g,桂枝12g,以及杏仁、甘草等组成桂枝二麻黄一汤,随证配伍,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10天一疗程,疗效显著。(《山东中医杂志》1999,12:567)
3、治冻疮。麻黄25g、附子25g、细辛25g、大黄15g,生姜15g、桂枝10g,制成酊剂,用棉签蘸药涂抹患处。(《新中医》1999,10:36)
麻黄图片
麻黄
麻黄
草麻黄
草麻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