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荟
【药材名称】芦荟【拼音名称】Lu Hui
【别名】卢会、讷会、象胆、奴会、劳伟
【科属】为百合科多年生常绿肉质植物库拉索芦荟、好望角芦荟或斑纹芦荟叶中的液汁经浓缩的干燥品。
【产地】中国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有栽培。
【性味】【性味、归经】苦,寒。入肝、胃、大肠经。
【功效】泻热通便,清肝杀虫。
【中成药】共有 37 种中成药使用芦荟: 复方芦荟维U片 耳聋通窍丸 竭红跌打酊 便通胶囊 龙荟丸 舒秘胶囊 玫芦消痤膏 三味肤宝软膏 日晒防治膏 除障则海甫片等。
【应用】
1、用于热结便秘或习惯性便秘。本品泻火通便,能治热结便秘、头晕目赤、烦躁失眠,可与茯苓、朱砂等配伍应用。
2、用于肝经实火、头晕头痛、躁狂易怒。芦荟味苦性寒,既能凉肝清热,又可泻热通便,故对肝经实火而兼大便秘结者,可以起到“釜底抽薪”的功效。临床用此治疗肝经实火的躁狂易怒、惊悸抽搐,常与龙胆草、黄芩、黄柏、黄连、大黄、当归等同用。
3、用于蛔虫腹痛或小儿疳积。本品既能泄热通便,又能驱虫,故对蛔虫腹痛,可与使君子、苦楝根皮等配合应用。此外,本品外用有杀虫之功,可用治癣疾。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1~2g,不入汤剂。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孕妇忌服。脾胃虚寒者禁用。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割取植物的叶片,收集流出的汁液,置锅中熬成稠膏,倒入容器中,冷却凝固即得。
【炮制工艺】
1、净制:拣去杂质,切成小块。
2、炒制:取芦荟块用微火炒至焦黑色。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含芦荟大黄素苷、对香豆素,少量α-葡萄糖及多种氨基酸。并含微量挥发油。
2、药理作用:芦荟蒽醌衍生物具有刺激性泻下作用,伴有显著腹痛和盆腔充血,严重时可引起肾炎。其提取物有抑制S180肉瘤和艾氏腹水癌的生长,并对离体蟾蜍心脏有抑制作用。水浸剂对多种皮肤真菌和人型肺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
1、治疗头癣:芦荟30g、蟾蜍5g,酒浸切细加水200ml,文火熬如饴状,待冷备用。外涂,1日3次,次日洗净再涂,连用10天,用于成人、小儿均获奇效。(《河南中医》1984,6:48)
2、治疗银屑病:10%芦荟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3ml,每日1次。治疗30例,经治疗16~90次,治愈3例,显效7例,好转13例,无效7例。(《临床皮肤科杂志》1983,4:218)
3、治疗脚鸡眼取适量芦荟叶置于鲜童便或自己的尿中,浸1~2小时,取清水漂洗备用。首次贴药前将患部用水浸洗,使皮肤软化,用刀刮去角皮层,然后将芦荟切去表皮,贴患处,胶布固定,每晚睡前换药1次,轻者连续3~4次,重者6~7次。治疗18例,均获痊愈。(《福建中医药》1982,4:27)
4、治疗黄褐斑:芦荟300g,绿豆150g,共研细末备用。将药粉调成糊状,薄薄覆盖于面部或患部,保留30分钟。早晚各一次。敷上药糊后,可配合手法按摩以助药力吸收。夏季药粉以西瓜汁调敷,其他季节均用鸡蛋清调敷。1个月为1疗程。一般1个疗程可达到面部肤质改变,2~3个疗程可使病灶明显好转或消失。(《中医杂志》1991,32(9):57)
5、疗萎缩性鼻炎:先以2%地卡因湿透棉片,贴于注射部位5~10分钟,然后用20%芦荟浸出液注射于两侧的下鼻甲前端黏膜下,每侧2ml,再用棉球轻压注射部位以防出血,每周1次,4次为1疗程。治疗48例,均于用药1~2次后症状减轻。(《陕西中医》1985,6:270)
【食疗食谱】
1、芦荟茶
[材料]芦荟0.5g、绿茶3g。
[做法]用1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效]清热通便;泻下。
[用途]热结便秘;目赤牙肿,惊痫。
[来源]来源于《本草再新》。
2、芦荟星茶
[材料]芦荟0.3g、胆南星2g、天竺黄3g、甘草3g
[做法]用胆南星、天竺黄的煎煮液250冲泡芦荟、甘草后饮用,冲饮至味淡。也可直接冲饮。
[功效]清热涤痰镇惊。
[用途]小儿急惊风。
[来源]来源于《本草切要》。
3、芦荟夏术茶
[材料]芦荟0.3g、半夏3g、白术3g、甘草3g、绿茶3g。
[做法]用200ml开水冲泡10分钟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效]清热止痫。
[用途]癫痫。
[来源]来源于《本草切要》。
4、芦君茶
[材料]芦荟0.3g、使君子3g、绿茶3g。
[做法]用使君子的煎煮液250冲泡荟芦、绿茶。
[功效]清泻积热。
[用途]小儿脾疳。
[来源]来源于《儒门事亲》。
芦荟图片

芦荟

芦荟

芦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