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菔子
【药材名称】莱菔子【拼音名称】Lai Fu Zi
【别名】萝卜子、萝白子、菜头子。
【科属】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的成熟种子。
【产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性味】【性能·归经】辛、甘,平。归肺、脾、胃经。
【功效】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中成药】共有 105 种中成药使用莱菔子: 胃肠复元膏 前列回春胶囊 抗骨增生胶囊 小儿秘通口服液 小儿双金清热口服液 小儿消食健胃丸 小儿增食丸 鹿胎膏 鹿胎颗粒 鹿胎胶囊等。
【应用】
1、食积气滞证。本品味辛行散,消食化积之中,尤善行气消胀。常与山楂、神曲、陈皮同用,治食积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或疼痛,嗳气吞酸,如保和丸(《丹溪心法》);若再配白术,可攻补兼施,治疗食积气滞兼脾虚者,如大安丸(《丹溪心法》)。
2、咳喘痰多,胸闷食少。本品既能消食化积,又能降气化痰,止咳平喘。尤宜治咳喘痰壅,胸闷兼食积者,如《食医心镜》单用本品为未服;或与白芥子、苏子等同用,如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此外,古方中有单用生品研服以涌吐风痰者,但现代临床很少用。
【配伍效用】
莱菔子配伍人参:莱菔子下气消食;人参补气健脾。二者伍用,共奏补气健脾、下气消食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所致之乏力纳呆、脘腹胀满等。
【用法用量】煎服,6~10g。生用吐风痰,炒用消食下气化痰。
【注意事项】本品辛散耗气,故气虚及无食积、痰滞者慎用。不宜与人参同用。
【鉴别用药】莱菔子、山楂均有良好的消食化积之功,主治食积证。但山楂长于消积化滞,主治肉食积滞;而莱菔子尤善消食行气消胀,主治食积气滞证。
【采收加工】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炮制工艺】
1、莱菔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2、炒莱菔子:取净莱菔子,置预热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鼓起,有爆裂声,外表色泽加深,内部黄色,并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晾凉。用时捣碎。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含脂肪油、挥发油。挥发油内有甲硫醇等。脂肪油中含多量芥酸、亚油酸、亚麻酸、芥子酸甘油酯。尚含莱菔素。分离得β-谷甾醇。
2、药理作用:
(1)对胃肠运动的作用:实验表明:莱菔子生品,和经炒、炙的炮制品能使离体兔肠的收缩幅度增高,但对离体兔肠的紧张性无明显影响;三种制品均能对抗肾上腺素对肠管的抑制作用。莱菔子生品能使豚鼠胃肌条紧张性降低,炒莱菔子和炙莱菔子则使其紧张性先升高后降低。三种制品均能使胃肌条的收缩幅度增高;使胃幽门部环行肌紧张性和收缩幅度增高。炒莱菔子对小鼠小肠有明显的推进作用;三种制剂对小鼠胃排空均有抑制作用。
(2)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莱菔子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同心性毛癣菌、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莱菔子含抗菌物质,其有效成分为莱菔素。对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显著抑制作用;亦能抑制链球菌、化脓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生长。莱菔素对病毒亦有抑制作用,以DNA病毒较RNA病毒为敏感。
(3)降压作用:莱菔子水-醇提取液给猫和犬静脉注射,有非常明显的降压作用;浸膏给兔灌胃和肾型高血压大鼠灌胃,亦有显著的降压作用。有报告认为,莱菔子的降压作用与交感神经无关,大量阿托品或切断两侧迷走神经不能阻断莱菔子的降压作用,其降压机制与M-胆碱反应关系不大;普鲁卡因可减弱莱菔子的降压幅度,提示血管内感受器可能与莱菔子的药理作用有关。实验证明:莱菔子对肠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并增加狗肢体血流量,说明其有扩张血管作用;椎动脉给药对兔、猫有降压作用。因此可以认为该药除对血管的直接扩张作用而引起降压外,并能部分地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发挥其降压作用。亦有实验表明:莱菔子注射液对兔急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和体动脉压有明显降低作用;增大莱菔子剂量,可使其降肺、体动脉压强度加大,与酚妥拉明相比,莱菔子能明显延长降压时间。
(4)其他作用:大鼠长期饲喂莱菔子提取物,能干扰其甲状腺素的合成。莱菔子水提取液给大鼠腹腔注射,对巴豆油性肉芽肿的炎性增生有明显抑制作用,但抗渗作用较弱。由莱子中分离提出的β-谷甾醇有一定的镇咳、祛痰作用,为莱菔子治疗气管炎提供了理论根据;该成分尚能治疗人体血清胆固醇升高、防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提示在治疗冠心病方面也可能有一定作用。
【临床应用】
1、治疗高血压病:莱菔子片(每片含生药5g),每次5片,日服2~3次。治疗原发性高血压Ⅱ期患者70例,显效31例,有效29例,无效10例。在降压幅度和改善症状方面优于利血平治疗组。〔《中医杂志》1980;(4):12〕
2、治疗癫狂症:生莱菔子、生大黄各30g,芒硝24g(冲服),白芥子9g。治疗7例,疗效卓著。〔《中药通报》1988;13(12):51〕
3、治疗肠梗阻:莱菔子24~30g,大黄10~15g,芒硝(后下)10~15g,蜂蜜60~120g。先取水500ml,煮莱菔子、大黄,煎取250ml。另煮蜂蜜至沸入芒硝,煎熬20分钟,与前药汁混合,候凉1次顿服。亦可少量多次,频频饮用。服药后肠鸣逐渐恢复和增强,约3~4小时后开始排便,可连续达5~6次。若不排便时,可再进1剂,至排便为止。治疗7例(术后黏连2例,蛔虫团引起1例,燥屎引起4例),2例治疗1次即愈,余5例治疗3~13天痊愈。〔《中医杂志》1966;(4):22〕
4、治疗老年性便秘:莱菔子(文火炒煮)30~40g,温开水送服,2~3次/日。治疗老年性便秘32例,总有效率90.6%。〔《重庆医药》1986;15(6):46〕
5、治疗崩漏:莱菔子120~150g,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连服1~2剂。治疗11例,治愈7例,显效3例,无效1例。〔《中医药学报》1987;(2):封四〕
6、治疗小儿口疮:莱菔子(炒至微黄)、白芥子、地肤子各10g,研细,放入煮沸的食醋中(冷却倒入药末),调成膏状,贴于两足涌泉穴,每日换药1次。治疗43例,敷药3~5次痊愈者38例。〔《湖北中医杂志》1984;(2):14〕
【茶疗食谱】
1、莱菔子粥
[材料]莱菔子(萝卜子)10~15克、大米30~50克
[做法]先把莱菔子炒至香熟,然后研成细末;把大米淘洗后,如常法煎粥,待粥将煮成时,每次调入炒莱菔子末5~7克,稍煮即可。
[养生提示]趁热吃粥约1碗,每日2次,连用2天。功善行气,消积。适用于小儿伤食、腹胀,也可用于小儿急慢性气管炎、咳嗽多痰。适用于老年慢性气管炎、肺气肿。值得注意的是,在治疗伤食期间,不宜吃油腻食物。
2、莱菔子佛手粥
[材料]炒莱菔子5克(研末),佛手6克(切丝),粳米30克。
[做法]同煮粥食用,每日2次。
[养生提示]主要治疗小儿泄泻伤食泻型。症见脘腹胀满、腹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粪便酸臭、或如败卵,嗳气酸、馊、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苔厚腻,或微黄。
3、莱菔子木香汤
[材料]炒莱菔子(打碎)25克,广木香9克。
[做法]将莱菔子煎汤,取汁去渣;广木香研细末。用莱菔子汤送服广木香末,每日3次。
[功效]消食化积,行气止痛。
[用途]适用于食滞胃脘痛者。
4、莱菔子玉竹烩鸡蛋
[材料]莱菔子9~15克,玉竹9~15克,鸡蛋2只。
[做法]莱菔子、玉竹、鸡蛋加水适量煎煮至蛋熟,然后鸡蛋去壳再煮片刻,喝汤吃蛋。
[养生提示]养阴润燥,祛痰下气,助消化。适用于脾胃虚弱型肺部肿瘤服用。
莱菔子图片

莱菔子

炒莱菔子

莱菔子原植物—萝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