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中药 > 苦楝皮

苦楝皮

【药材名称】苦楝皮【毒】
【拼音名称】Ku Lian Pi
【别名】苦楝、楝树果、楝枣子、苦楝树、森树、翠树、紫花树、川楝皮。
【科属】为楝科植物楝或川楝的干燥树皮及根皮。
【产地】楝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川楝主产于四川、湖北、贵州、河南等地。
【性味】【性味·归经】苦,寒。有毒。归肝、脾、胃经。
【功效】杀虫,疗癣。
【中成药】共有 8 种中成药使用苦楝皮: 小儿疳积糖 复方岗松止痒洗液 肥儿疳积颗粒 化虫丸 癣药膏 杀虫丸 健儿疳积散 祛瘀散结胶囊
【应用】
  1、蛔虫,蛲虫,钩虫等病。本品苦寒有毒,有较强的杀虫作用,可治多种肠道寄生虫,为广谱驱虫中药。治蛔虫病,可单用水煎、煎膏或制成片剂、糖浆服用;亦可与使君子、槟榔、大黄等同用,如化虫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与百部、乌梅同煎,取浓液于晚间作保留灌肠,连用2~4天,可治蛲虫病。与石榴皮同煎服之,可治钩虫病,如楝榴二皮饮(《湖北药物志》)。
  2、疥癣,湿疮。本品能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单用本品研末,用醋或猪脂调涂患处,可治疥疮、头癣、湿疮、湿疹瘙痒等证。
【配伍效用】
  1、苦楝皮配伍花椒:苦楝皮杀蛔虫;花椒杀虫止痛。二者合用,共奏杀虫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蛔虫而有腹痛者。
  2、苦楝皮配伍使君子:二者均有杀蛔虫之功效。相伍为用,其功效更强,临床可用于驱杀蛔虫。
【用法用量】煎服,4.5~9g。鲜品15~30g。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本品有毒,不宜过量或持续久服。有效成分难溶于水,需文火久煎。体弱及脾胃虚寒者忌服。
【采收加工】四时可采,但以春、秋两季为宜。剥取根皮或干皮,刮去栓皮,洗净。鲜用或切片生用。
【炮制工艺】
  苦楝皮: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丝,干燥。
【贮藏储存】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苦楝含有多种苦味的三萜类成分。在根皮、干皮中的主要苦味成分为苦楝素。亦含印楝波灵A、印楝波灵B、葛杜宁、苦里酮、苦内酯、苦洛内酯、苦楝子三醇等。在干皮中还有正卅烷、β-谷甾醇、葡萄糖和其他微量成分。
种子油含多种脂肪酸,主要成分为亚油酸、油酸。果实油含肉豆蔻酸、亚油酸、油酸、棕榈酸、棕榈油酸。
  2、药理作用:
  (1)驱虫作用:川楝、苦楝的根皮或干皮中所含的苦楝素有驱蛔作用。其酒精提取物在体外对猪蛔,特别对其头部有麻痹作用。川楝素的作用较酒精提取物为强。与山道年相比,川楝素对蛔虫的作用慢而持久。川楝素低浓度(1:5000~1:9000)时对猪蛔及其节段(头部及中部)即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表现为自发活动增强,间歇地出现异常的剧烈收缩,其运动的规律被破坏,并持续较长时间(10~24小时)。此种兴奋作用是苦楝素透过虫体表皮,直接作用于蛔虫肌肉,扰乱其能量代谢,导致收缩性疲劳而痉挛,最后使虫体不能附着肠壁而被驱除体外。较高浓度(1:1000以上),则可麻痹猪蛔,特别是麻痹其头部的神经节。所谓麻痹作用,可能是虫体长期受药物作用后而呈间歇性痉挛收缩的貌似静止状态。25%~50%苦楝皮药液在体外对小鼠蛲虫也有麻痹作用。苦楝皮提取液尚有一定的抗血吸虫作用。
  (2)抗真菌作用:苦楝子乙醇浸液(1:4)在试管内对黄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毛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红色皮肤癣菌、星形奴卡菌等常见的致病性真菌,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热水提取物也有抗真菌作用。但水浸剂特别是煎剂较醇浸剂弱。
  (3)对肌肉收缩的作用:实验表明:川楝素对骨骼肌由直接刺激引起的收缩反应有增强作用;对豚鼠平滑肌的自发收缩亦有增强作用,并可被阿托品所对抗。但对大鼠心肌由直接电刺激引起的收缩反应则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4)其他作用:川楝素200mg/kg灌胃,能使兔在体肠肌张力及收缩力增加,故用以驱虫时,不需另加泻药。其对肠肌的兴奋作用不被阿托品阻断,但能被抗组胺药苯海拉明所拮抗。研究表明:川楝素有抗肉毒杆菌毒素的作用。川楝素能显著延长肉毒中毒标本对间接刺激收缩反应的麻痹时间,提示其能在神经肌肉接头处对抗肉毒的阻遏作用。对B型肉毒中毒亦有保护作用;与抗毒血清合用,可明显降低抗毒血清用量。川楝素及其衍生物对肉毒毒素中毒的动物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但因其毒副作用大,化疗指数低,故无实用价值。
川楝皮和川楝素在一般剂量,对血象、血压、呼吸、子宫等均无明显影响。川楝素能使小鼠自发活动降低,但与戊巴比妥钠无协同作用。
  3、毒副作用:苦楝皮与川楝素的毒性较山道年低,比较安全。但其外层栓皮毒性较大,应予刮去。不同产地的川楝素给小鼠灌胃的半数致死量亦不同,四川产者为277.0±46.1mg/kg;云南产者为479±63mg/kg;广西产者为1146±312.5mg/kg;在大鼠则为120.67±38.5mg/kg。
  苦楝素对不同的动物毒性差异较大,其敏感程度依次为猪>猫>猴>狗>兔>大鼠>小鼠。苦楝素对胃有刺激性,以20~40mg/kg灌胃,能使大鼠胃黏膜发生水肿、炎症和溃疡。因此胃溃疡患者慎用。8~10mg/kg给狗灌胃,常使狗呕吐。大剂量苦楝素能损害肝脏。10mg/kg间日给犬灌胃五次,可引起肝细胞肿胀变性、肝窦极度狭窄、血清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该毒性随单次剂量的增加而加强,但一般无弥漫性的肝细胞坏死,故为可逆性的。如剂量减为8mg/kg给予5次或15mg/kg给予1次,则未见转氨酶升高。但肝病患者仍不宜应用。剂量一般应严格控制在5mg/kg(儿童)以下。口服大剂量苦楝素后,引起急性中毒的主要致死原因似为急性循环衰竭,此为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引起内脏出血,血压显著降低所致。川楝素的作用慢而持久,在鼠体内一周以上才排完,有一定的蓄积性,故不宜连续使用。
  临床应用本品一般无严重反应。治疗剂量偶有头晕、头痛、思睡、恶心、呕吐、腹痛、面红等,个别病人出现视力模糊、皮肤发痒等反应,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消失。严重反应或严重中毒时,可出现呼吸中枢麻痹,类似莨菪类植物中毒症状及内脏出血、中毒性肝炎、精神失常,严重者可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导致死亡。
为避免中毒,严重心脏病、胃溃疡、孕妇、贫血及体弱者慎用或忌用,肝病、肾炎患者禁用。
  中毒救治:参见“川楝子”。
【临床应用】
  1、治疗蛔虫病:苦楝根皮浓缩煎剂,每次40~60ml;或苦楝根皮浸膏片,每次4~8片,睡前给药1次,次晨7时(空腹)给药1次,连用2~3天,温水送服。治疗4757例,排出蛔虫者4451例,占93.6%。排出100条以上者204例,200条以上者16例,500条以上者15例,600条以上者11例,最多1例达1125条。服药后排虫时间最早4小时,最迟84小时。复查130例,转阴率为92.8%。〔《中华内科杂志》1962;10(8):491〕
  2、治疗绦虫病苦楝根皮60g(鲜品120g),槟榔180g,加水1000ml,煎沸20分钟,滤出。将两次滤液混合煎煮浓缩至250ml,早空腹1次服完。小儿酌减。治疗500余例,治愈率达98%。〔《临床验方集锦》第1版.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33〕
  3、治疗蛔虫性肠梗阻:鲜苦楝树皮150g,鲜葱白100g,共捣烂,加醋适量调匀,用少量面粉制成团状药饼,外敷脐周,药干燥后再换。治疗30例,用药后均在24~48小时内症状缓解,并排出蛔虫。〔《湖南中医杂志》1986;(2):50〕
  4、治疗滴虫性肠炎:苦楝皮、苦参各9g,石榴根皮、乌梅、生百部各6g,水煎内服,日1剂。治疗48例,服药3~12天,皆愈。〔《湖南中医杂志》1982;(1):24〕
苦楝皮图片
苦楝皮
苦楝皮
苦楝皮图
苦楝皮图
苦楝皮原植物
苦楝皮原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