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中药 > 中药材 > 活血化瘀药 > 姜黄

姜黄

【药材名称】姜黄
【拼音名称】Jiang Huang
【别名】黄姜、毛姜黄、宝鼎香、黄丝郁。
【科属】本品为姜科植物姜黄CurcumalongaL.的干燥根茎。
【产地】主产于四川、福建、广东、江西;广西、湖北、陕西、台湾、云南等地亦产。销全国,并有部分出口。
【性味】【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肝、脾经。
【功效】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中成药】共有 120 种中成药使用姜黄: 奇应内消膏 消痛贴膏 冰黄肤乐软膏 风痛安胶囊 瘀血痹颗粒 疏风清热胶囊 痛经软膏 舒颈合剂 丹芎跌打膏 姜红祛痛搽剂等。
【应用】
1、用于血瘀气滞的心、腹、胸、胁痛,经闭,产后腹痛,及跌打损伤等。本品辛散温通,能活血行气,使瘀散滞通而痛解。治心腹痛,配当归、木香、乌药同用,如《圣济总录》姜黄散;临床亦常配延胡索、乌药、桂心同用,如《丹溪心法》推气散;治经闭或产后腹痛,配当归、川芎、红花等;用治跌打损伤,常配苏木、乳香等同用,如《伤科方书》姜黄汤。
2、用于风湿臂痛。本品辛温而兼苦,能外散风寒湿邪,内行气血,通经止痛。尤长于行肢臂而除痹痛。常配羌活、防风、当归等祛风湿活血之品同用。
此外,本品配白花、细辛可治牙痛;配大黄、白芷、天花粉外敷可治痈肿疗毒。还用于治高血脂症,对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有一定作用
【配伍效用】
姜黄配伍桂枝姜黄苦辛而温,破血行气、通经止痛;桂枝甘辛而温,温阳通脉、散寒止痛。二药伍用,姜黄得桂枝之温通,其活血止痛之功更显著;姜黄之破血行气之效又能增强桂枝之温阳通脉散寒之作用。二药共奏温经通脉、散寒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全身上下关节痹着疼痛;气滞血淤之闭经、痛经、产后腹痛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血虚而无气滞血瘀者及孕妇忌服。
【鉴别用药】郁金、姜黄为同一植物的不同药用部位,均能活血散瘀、行气止痛,用于气滞血瘀之证。但姜黄药用其根茎,辛温行散,祛瘀力强,以治寒凝气滞血瘀之证为好,且可祛风通痹而用于风湿痹痛。郁金药用块根,苦寒降泄,行气力强,且凉血,以治血热瘀滞之证为宜,又能利胆退黄,清心解郁而用于湿热黄疸、热病神昏等证。
【采收加工】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洗净,煮或蒸至透心,晒干,撞去须根。主根茎称“母姜”,侧根茎称白三色。”
【炮制工艺】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个分开,洗净,润透,切厚片或薄片,晒干。
【贮藏储存】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含姜黄素和挥发油。挥发油中含姜黄酮、姜油烯、水芹烯、1,8-桉叶素、香桧烯、龙脑、去氢姜黄酮。尚含阿拉伯糖、果糖、葡萄糖、脂肪油、淀粉、草酸盐等。
2、药理作用
(1)兴奋子宫作用:姜黄煎剂及2%盐酸浸出液对小鼠和豚鼠离体子宫呈兴奋作用,对兔在体子宫也有收缩作用,维持时间可达数小时。
(2)抗生育作用:姜黄水提液和石油醚提取液对雌性大鼠有100%的抗生育作用。
(3)降胆甾醇作用:姜黄提取物对实验性高胆甾醇血症有降低作用。姜黄提取物、姜黄挥发油及姜黄素灌胃对高脂大鼠模型均能降低血浆总胆甾醇、β-脂蛋白和甘油三酯含量,并使主动脉中总胆甾醇、甘油三酯含量降低。
(4)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姜黄素可抑制小鼠脑组织的脂质过氧化,并可抑制心、肝、肾、脾组织的脂质过氧化。
(5)抗菌、抗真菌作用:姜黄乙醇提取液及挥发油和姜黄素可抑制八叠球菌、高夫克菌、棒状杆菌和梭状芽孢杆菌以及许多葡萄球菌、链球菌和芽孢杆菌;乙醇提取液和挥发油对葡萄球菌显示杀菌作用,姜黄素只显抑制作用。挥发油具有较强的抗霉菌作用,对黑色鞠菌的抑制作用最强。
姜黄素尚有抗血小板聚集及降低血液粘度的作用。
3、毒副作用:姜黄给大鼠灌胃500mg/kg/d,给药52周;给豚鼠灌胃500mg/kg/d,给药13周;给犬灌胃500mg/kg/d,给药13周,均未发现有任何副作用。姜黄浸膏给大鼠灌胃0.5g/kg、2g/kg及5g/kg(相当于人用量的5倍、20倍和50倍),连续30日,亦未见副作用。临床应用本品,尚未见到姜黄引起不良反应的报告。
【临床应用】
1、治疗鼻前庭炎:黄连、黄柏、姜黄各20g,当归尾30g,生地60g,麻油、凡士林各500g。上药除凡士林外,浸入麻油中2天,用文火熬至药枯,去渣滤清加入凡士林,文火徐徐收膏。用药前先清洗疮面,再用消毒棉签蘸药膏适量外涂,每日2次,7天为1疗程。治疗74例,结果:痊愈56例,有效16例,无效2例。(《辽宁中医杂志》1990;14(7):36)
2、治疗肩周炎、颈椎病:丹参、桂枝各15g,姜黄、红花各12g,威灵仙18g,蜈蚣4条。寒重者加麻黄、川乌各12g;游走疼痛者加乌梢蛇、防风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7日为1疗程,并随证加减。一般不超过3疗程。治疗肩周炎98例,结果:痊愈90例,好转7例,无效1例;治疗颈椎病22例,结果:痊愈11例,好转9例,无效2例。(《时珍国药研究》1991;2(1):40)
3、用姜黄、郁金、茵陈、木香、大黄组成的复方治疗慢性胆囊炎100例,3日内显效77%,2周内显效达99%(《中医药研究》1994,4(3):13)
4、用姜白软膏(姜黄、白芍、天花粉、赤芍)贴敷患处,2—3日换药1次,共治200例软组织损伤患者。结果显效124例,有效73例,无效3例。(《时珍国药研究》1992,3(1):11)
5、用黄芪、姜黄、赤芍、板兰根、山药、茯苓组成的复方治疗172例慢性乙肝,结果显效88例,有效65例,无效19例。(《江苏中医药》1985,(10):7)
6、用姜黄浸膏片(每片含生药3.5g),每次5片,日3次,治疗16例高脂血症,经12周观察,血胆固醇平均比治疗前有下降。(《重庆医学院学报》1979,(1):88)
7、如意金黄散:姜黄160g,大黄160g,黄柏160g,苍术64g,厚朴64g,陈皮64g,甘草64g,生天南星64g,白芷160g,天花粉320g。以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本品为黄色至金黄色粉末;气微香,味苦、微甘。本品显微特征:有草酸钙簇晶、草酸钙针晶。纤维束鲜黄色,周围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石细胞无色,分枝状,壁厚,层纹明显。油管碎片含黄棕色分泌物。本品加水加硫酸数滴,水浴加热,滤过,取滤液加乙醚振摇,醚层显黄色;吸取醚层,加氢氧化钠试液振摇,醚层为无色,水层为红色。功能消肿止痛。用于疮疡肿痛,丹毒流注,跌打损伤。外用,红肿,烦热,疼痛,用清茶调敷;漫肿无头,用醋或葱酒调敷,亦可用植物油或蜂蜜调敷,每日数次。(《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5年)
8、樟姜膏:姜黄l0g,樟脑1.28,薄荷脑0.22g,眼膏基质适量。将基质热熔至发泡,凉至80℃以下顺次加姜黄粉(80目筛)搅拌,再加樟脑、薄荷脑,搅匀,总量为l00g,冷即得。本品为浅棕黄色均匀细腻软膏。取少许作升华试验,于显微镜下呈无定形片状结晶,遇醇溶解;本品醇提后转溶于水中,加硫酸试液呈亮黄色;加氢氧化钠试液呈红棕色;醇提后转溶于水中的溶液滴滤纸上,加饱和硼酸液1滴,逐渐变橙红,加氨水一滴即显紫黑色,久置又成橙红色。功能消炎退肿,祛瘀止痛。用于麦粒肿,脓疖,过敏性水肿等。外用,涂患处。(《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3,3(8):28)
姜黄图片
姜黄
姜黄
姜黄原植物
姜黄原植物
姜黄
姜黄
姜黄原植物
姜黄原植物
手机药源网 | 医药网址 | 医药招商 | 网上药店 | 医药展会 | 医保目录 | 药品说明书 | 联系我们 | 药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2006-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