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虱
【药材名称】鹤虱【拼音名称】He Shi
【别名】鹄虱、鬼虱、北鹤虱。
【科属】为菊科植物天名精或伞形科植物野胡萝卜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天名精主产于华北各地,称北鹤虱,为本草书籍所记载的正品;野胡萝卜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四川等地,称南鹤虱。
【性味】【性味·归经】苦、辛、平。有小毒。归脾、胃经。
【功效】杀虫消积。
【中成药】共有 5 种中成药使用鹤虱: 化积口服液 化积颗粒 化虫丸 杀虫丸 小儿消积化虫散 化积颗粒
【应用】
1、虫积腹痛。本品苦辛,苦降辛行,能除逆气。虫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故有杀虫消积之功,可用于多种肠道寄生虫,对蛔虫、蛲虫、钩虫及绦虫等引发的虫积腹痛均有效。《新修本草》单用本品作散剂服,杀蛔虫、蛲虫;《千金方》单用本品十两,捣筛为蜜丸,梧桐子大,以蜜汤空腹吞四十丸,日增至五十丸,治蛔咬痛;亦可与楝实、胡粉、白矾、槟榔等同用,治疗虫痛发作有时,口吐清水等证,如安虫散(《小儿药证直诀》);或与苦楝根皮、槟榔、使君子、芜荑、胡粉、枯矾为末,酒煮面糊为丸,治肠胃诸虫,如化虫丸(《医方集解》);用治蛲虫病,可用鹤虱、百部各6g,苦楝皮12g,研末装胶囊,每晚塞入肛门1粒。
2、小儿疳疾。本品驱虫面广,并能消疳。可与使君子、槟榔、木香同用,治湿热蕴结之蛔疳,如下虫丸(《医宗金鉴》);或与胡粉、槟榔、苦楝皮、白矾同用,治虫积所致四肢羸困、面色青黄、饮食虽进、不生肌肤等,如化虫丸(《和剂局方》)。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本品有小毒,服后可有头晕、恶心、耳鸣、腹痛等反应,故孕妇、腹泻者忌用;又南鹤虱有抗生育作用,体虚及孕妇忌服。
【鉴别用药】
据考证,唐代以山道年头状花序作鹤虱用,驱虫功效确实,但毒性大;宋代改用天名精子作驱虫之剂,属小毒之品;清代民间则以野胡萝卜子作为鹤虱药用。另外,近代华南鹤虱在昆明、广东、新疆等地区使用;东北鹤虱仅东北三省习用。四种鹤虱均有驱蛔作用,但以南鹤虱驱蛔力较强,毒性小,应用范围广,已成为鹤虱主流商品;北鹤虱驱蛔作用次之,毒副作用较大;华南鹤虱与东北鹤虱驱蛔作用则较弱。此外,鹤虱风乃野胡萝卜的全草,亦属杀虫之品,并兼解毒消肿,消气祛痰之效。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生用或炒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天名精果实中含有缬草酸、正己酸、油酸、右旋亚麻酸、卅一烷、豆甾醇和天名精内酯、天名精酮等内酯化合物。野胡萝卜果实中含挥发油约2%,其中有细辛醚、甜没药烯、巴豆酸、细辛醛等。此外,尚含黄酮类、糖、季胺生物碱(可能是乙酰胆碱)、氨基酸、胡萝卜苦甙、甾醇和扩张冠状血管的成分。
2、药理作用:
(1)驱虫作用:用1%天名精子酊5滴加入生理盐水25ml中,加温37℃再放入犬绦虫,结果1~2分钟死亡。鼠蛲虫在50%及25%浓度的鹤虱液中,于20小时后,仅有少数死亡。在10%、5%、1%的较低浓度内24小时无死亡现象。
(2)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天名精内酯能使小鼠在短暂兴奋后即转入抑制,四肢肌肉松弛,并呈麻醉状态。可对抗可拉明和士的宁所致之惊厥,与巴比妥类有显著协同作用。对犬、大鼠脑组织的呼吸有抑制作用。对家兔尚有降温、降压作用。
(3)其他作用:野胡萝卜种子的醇提取物的水溶性部分,有两种季胺型生物碱,一种为胆碱,有胆碱样作用,另一种未确定。在动物实验中,还显示有罂粟碱样作用。种子尚含黄酮类,能扩张冠状血管。种子中的甙性成分,对麻醉犬有短暂的降压和呼吸抑制作用,能松弛大鼠、兔小肠和未孕子宫。果实的热乙醇提取物有扩张冠状动脉(离体猫心)的作用。
3、毒副作用:临床应用本品一般无严重毒性反应。少数病人口服鹤虱煎剂后数小时或第二天有轻微头晕、恶心、耳鸣、腹痛等反应,可自行消失。本品中毒的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头晕、头痛、四肢无力、不能行走、说话困难;严重者可见阵发性痉挛、抽搐等。
中毒救治:
(1)早期催吐、洗胃。服用活性炭末20~30g。
(2)肌肉注射尼可刹米0.25~0.5g,或硝酸士的宁1mg以对抗毒素。
(3)酌情补液,静脉滴注生理盐水2000~3000ml,以稀释毒素,使其尽快从体内排出。
(4)中草药治疗:a.甘草30g,绿豆30g。煎汤当茶饮;b.天麻、天南星各9g,甘草6g。水煎,分2次服,4小时1次,连服3~4剂;c.制马钱子粉0.3g,冲服。
【临床应用】
1、治疗钩虫病:鹤虱90g,洗净后水煎两次,药液混合浓缩至60ml(每10ml含生药15g),过滤,加少量白糖调味,成人每晚睡前服30ml,连服两晚。小儿及年老体弱者酌减。治疗57例,用药15天后复查大便,钩虫卵阴性者45例,阳性者12例。其中合并蛔虫感染的31例,治疗后复查大便,有19例蛔虫卵转阴。〔《新医药通讯》1972;(5):45〕
2、治疗蛔虫病:鹤虱10g,苦楝根皮10g,槟榔10g,芜荑10g,使君肉10g,雷丸10g。加水随意,但不可过多,煎浓去渣,于清晨空腹时1次服下。每日1剂,连用2日。治疗10例,驱虫有效率为70%。仅1例发生呃逆副作用,加用陈皮后副作用消失。〔《中医杂志》1959;(4):51〕
3、治疗外阴白斑:鹤虱30g,苦参、蛇床子、野菊花各15g。加水约2000ml煎煮,滤取药液入盆内,趁热熏洗。严重者洗时加猪胆汁1枚,与药汁搅匀。每日2次,1个月为1疗程。〔《湖北中医杂志》1980;(1):16〕
4、治疗阴痒:鹤虱、蛇床子各30g,百部15g,加水约半盆,水煎趁热熏洗,每次20分钟,每晚1次。病程短者10天获效,病程长者则需熏洗1~2个月。〔《浙江中医杂志》1983;(3):118〕
5、治疗小儿蛔虫性肠梗阻:鹤虱、榧子、芜荑各9g,使君子12枚,槟榔12g,乌梅5枚,川椒3g,细辛0.5g,大黄、苦楝皮各6g。清水炖上药,服时加米醋1汤匙送下,日1剂,分2次空腹服。治疗21例,一般在服药1~3剂后,腹痛即减轻,包块在3天内逐渐消失,其中在24小时内消失者占半数以上。排虫最多者为115条,最少者38条。〔《福建中医药》1983;(1):25〕
鹤虱图片

鹤虱

鹤虱

南鹤虱原植物

鹤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