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
【药材名称】桂枝【拼音名称】Gui Zhi
【别名】桂枝
【科属】为樟科常绿乔木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
【产地】福建、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均有栽培,其中尤以广西栽培为多,大多为人工纯林。
【性味】【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中成药】共有 309 种中成药使用桂枝: 乳酸依沙吖啶贴 桂龙益肾通络口服液 壮骨追风酒 寄生追风液 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 云香精 祛伤消肿酊 黄芪健胃膏 阳和解凝膏 炙甘草合剂等。
【应用】
1、风寒感冒。本品辛甘温煦,甘温通阳扶卫,其开腠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而善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故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表虚有汗者,常与白芍、生姜、大枣等同用,以调和营卫,如桂枝汤;表实无汗者
2、寒凝血滞诸痛证。本品辛散温通,具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效。如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者,桂枝能温通心阳,常与枳实、薤白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若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桂枝能温中散寒止痛,每与白芍、饴糖等同用,如小建中汤(《金匮要略》);若妇女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桂枝既能温散血中之寒凝,又可宣导活血药物,以增强化瘀止痛之效,多与当归、吴茱萸同用,如温经汤(《金匮要略》);若风寒湿痹,肩臂疼痛,可与附子同用,以祛风散寒、通痹止痛,如桂枝附子汤(《伤寒论》
3、痰饮、蓄水证。本品甘温,既可温扶脾阳以助运水,又可温肾阳、逐寒邪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湿痰饮之邪,为治疗痰饮病、蓄水证的常用药。入脾阳不运,水湿内停所致的痰饮病眩晕、心悸、咳嗽者,常与茯苓、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若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者,每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伤寒论》)。
4、心悸。本品辛甘性温,能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如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而见心悸动、脉结代者,多与甘草、人参、麦冬等同用,如炙甘草汤(《伤寒论》)。若阴寒内盛,引动下焦冲气,上凌心胸所致奔豚,常重用本品,如桂枝加桂汤。
【用法用量】煎服,3~9g。
【注意事项】热病高热,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禁服。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服。
【采收加工】肉桂定植2年后,采折嫩枝,去叶,晒干。或取肉桂树砍伐后多余的萌蘖从齐地面处剪断或取修枝、间伐的枝条,晒干。
【炮制工艺】除去杂质,稍泡,洗净,润透,切薄片,晾干。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桂皮醛。另外尚含有酚类、有机酸、多糖、苷类、香豆精及鞣质等。
2、药理作用:桂枝水煎剂及桂皮醛有降温、解热的作用。桂枝煎剂及乙醇浸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常见致病皮肤真菌、痢疾杆菌、肠炎沙门氏菌、霍乱弧菌、流感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桂皮油、桂皮醛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桂皮油有健胃、缓解胃肠痉挛及利尿、强心等作用。桂皮醛有镇痛、镇静、抗惊厥作用。挥发油有止咳、祛痰作用。
【临床应用】
1、以桂枝15克、白芍20克、炙甘草15克、大枣5枚、生姜3片、田七6克(磨服)、黄芪30克为主方,随证加减,治疗房室传导阻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江西中医药》1999.30(6):56)
2、以桂枝、杏仁各15克,白芍30克,生姜、大枣、厚朴各12克,炙甘草10克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肺心病效果显著。(《实用中医药杂志》2000,16(5):17)
3、治疗原发性低血压,以桂枝20g、炙甘草10g为基本方,气虚者加黄芪,血虚者加当归,阴虚者加五味子、麦冬。(《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17(6):20)
4、以桂枝、杏仁、生姜、白芍各9克,炙甘草、炙厚朴各6克,大枣12枚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有效。(《四川中医》1998,16(9):42)
桂枝图片

桂枝饮片

桂枝饮片

桂枝甘草茶

甘草桂枝糯米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