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姜
【药材名称】干姜【拼音名称】Ganjiang
【别名】均姜,川姜,白姜,黄姜,平姜。
【科属】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
【产地】主产于四川、贵州;浙江、山东、湖北、广东、陕西亦产。其中以四川、贵州的产量大,且品质好,销全国并出口。
【性味】【性味、归经】辛,热。归脾、胃、心、肺经。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中成药】共有 244 种中成药使用干姜: 神黄钠铝胶囊 定喘膏 庆余辟瘟丹 骨痛灵酊 参贝北瓜膏 妇科万应膏 骨增生镇痛膏 通络祛痛膏 活血止痛膏 白癜风胶囊等。
【应用】
1、用于脘腹冷痛,寒呕,冷泻。本品辛热燥烈,主入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 治胃寒呕吐,脘腹冷痛,每配高良姜用,如二姜丸。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多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理中丸。
2、用于亡阳证。本品性味辛热,能回阳通脉。故可用治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之亡阳厥逆,脉微欲绝者,每与附子相须为用,如四逆汤。
3、用于寒饮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证。本品辛热,善能温肺化饮,常与细辛、五味子、麻黄等同用,如小青龙汤。
【配伍效用】
1、干姜配伍白术:干姜辛热,温脾胃、散寒邪;白术甘苦而温,补中益气、健脾燥湿。二者合用,有温中散寒,健脾除湿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腹痛胀满、食少、呕吐、泄泻等症。
2、干姜配伍甘草:干姜温助脾阳;甘草补中缓急止痛。二者伍用,有温中散寒、缓急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寒之胃脘疼痛、时作时止、喜暖喜按者。
3、干姜配伍高良姜:二者均为辛热之品,有温中散寒之作用。但干姜长于温脾祛寒止呕;高良姜功擅温胃止痛。相须为用,其温中散寒止痛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胃寒腹痛、呕吐、泄泻等症。
4、干姜配伍人参:干姜辛甘大热,温中散寒;人参甘而微温,大补元气。二者合用,干姜得人参则中气畅达、行而不过;人参得干姜则补而能行,补而不滞。共奏补脾胃、温中焦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症。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服。孕妇慎服。
【采收加工】多在冬季采收。挖出根茎,洗净,晒干或用低温烘干;或选肥嫩的姜切片,干燥。称“干姜片”。
【炮制工艺】
1、干姜: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筛去碎屑。
2、炮姜:先将净砂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灵活状态,再加入干姜片或块,不断翻动,炒至鼓起,表面棕褐色,取出,筛去砂,晾凉。
3、姜炭:取干姜片或块,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灭尽火星,略炒,取出,晾干,筛去碎屑。
【贮藏储存】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干姜含挥发油,主要有姜烯、水芹烯、莰烯、姜辣素、姜酮、姜醇、姜烯酮、龙脑、柠檬醛、姜油酮等。从干姜中还分离出生姜酮及生姜醇等。
2、药理作用:干姜甲醇或醚提取物有镇静、镇痛、抗炎、止呕及短暂升高血压的作用;水提取物或挥发油能明显延长大鼠实验性血栓的形成时间;干姜醇提取物及其姜辣素和姜辣烯酮有显著灭螺和抗血吸虫作用。干姜醇提物能明显增加大鼠肝脏胆汁分泌量,维持长达3~4小时。
3、毒副作用:毒性很弱。干姜浸剂给小鼠灌胃的半数致死量折合生药为 33.5g/kg;干姜水煎剂给小鼠灌胃的半数致死量在250g/kg以上。
【临床应用】
1、治疗急性胃肠炎:干姜、黄芩、黄连、白晒参各等份,晒干,研极细末,每包10g,每次1包,开水冲服,日3次。治疗60例,止泻时间在1~2天,退热时间在1~3天,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时间在们2~4 天。〔《实用医学杂志》 1988;4(1):39〕
2、治疗虚寒性胃、腹痛:干姜、甘草各15g,水煎服,日1剂。治疗34例,均有良效。〔《中医杂志》1965;(11):7〕
3、治疗蛔虫性肠梗阻:干姜20g,乌梅、大黄各30g,蜂蜜100g,先将干姜、乌梅用清水300ml 煎煮10分钟,再将大黄、蜂蜜放入煎2~3分钟。将药汁少量频服。呕吐剧烈者,可经胃管灌入,每次50ml,每隔2小时1次,如6小时后一般情况未见好转,可将药液由肛门灌肠。疼痛剧烈者可给予阿托品皮下注射,中度以上失水者,可给补液。治疗80例,除1例中转手术外,其余均在6~48小时内排便排虫,在3~5天内痊愈出院。〔《浙江中医杂志》1988;23(3):102〕
4治疗肛裂 用炮制成炭的乌梅、干姜与冰片,按5:4:3的比例研成细末,再按1:5的比例加入凡士林,搅拌均匀后制成栓剂。将药栓置入裂口中,外覆纱布,压迫局部,隔日换药1次。并配合花椒水熏洗患处,每日1~2次。治疗72例,除2例合并瘘管配用挂线治疗外,其余患者用药 5~10次后全部治愈。追访无复发。 〔《四川中医》1986;4(3):52〕
【茶疗食谱】
1、干姜粥
[材料] 干姜3克,高良姜5克,粳米100克。
[做法] 先煎干姜、高良姜取汁,去渣,再入粳米同煮成粥。
[养生提示] 温暖脾胃,散寒止痛。适宜于脾胃虚寒、心腹冷痛、呕吐、呃逆,泛吐清水、肠鸣腹泻等症。
2、干姜车前子饮
[材料] 干姜3克,车前子10克,红糖8克。
[做法] 用干姜炒车前子,共研未,加红糖1匙,滚水冲服。
[养生提示] 具有温脾化饮,暖胃止痛功效,适宜于脾胃虚寒、肠鸣腹痛、大便清稀无臭的泄泻患者。
3、益脾饼
[材料] 白术120克,干姜60克,鸡内金60克,熟枣肉250克。
[做法] 白术、鸡内金(洗净)皆用生的,分别先轧细后焙熟再将干姜研细,共合枣肉,同捣如泥,做小饼,在炭火上炙干即成。
[养生提示] 温中补脾,助胃消化。凡因脾胃湿寒、中阳不振而引起的饮食减少、久泻不止、顽谷不化者,皆可食用。
4、断红茶
[材料] 干姜5g、当归3g、阿胶3g、蒲黄3g、柏叶3g、红茶3g。
[做法] 将上药的煎煮液350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效] 温经止血。
[用途] 呕吐、下血。
[来源] 来源于《观聚方要补》。
5、干姜茶
[材料] 干姜10g、红茶3g。
[做法] 用干姜的煎煮液250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效]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用途] 心腹冷痛、肢冷、吐泻;寒饮咳喘;风湿寒痹;阳虚吐血衄血下血。
[来源] 来源于《医学入门》。
6、止逆茶
[材料] 干姜5g、甘草3g、红茶3g。
[做法] 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效] 温寒化浊。
[用途] 头目眩晕吐逆。
[来源] 来源于《传信适用方》。
干姜图片

干姜

姜原植物

干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