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
【药材名称】甘草【国家保护 2 类】【拼音名称】Gan Cao
【别名】美草、蜜甘、蜜草、薄草、国老、甜草、甜根子、棒草。
【科属】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果的干燥根及根茎。
【产地】甘草主产于内蒙古、甘肃、新疆;西北其它地区、华北、东北亦产。胀果甘草、光果甘草产于新疆、甘肃等地。销全国,并出口。一般以内蒙古阿拉善旗杭锦旗及磴口一带所产品质最佳;内蒙古五原、陕西、山西、新疆所产次之。
【性味】【性味、归经】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中成药】共有 2345 种中成药使用甘草: 复方贝母氯化铵片 五维甘草那敏胶囊 铋镁碳酸氢钠片 复方甘铋镁片 复方木香铝镁片 复方维U颠茄铋镁片 复方延胡索氢氧化铝片 甘镁颠茄片 甘草锌片 甘草锌胶囊等。
【应用】
1、用于心气不足的心动悸,脉结代,与脾气虚弱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淆。能补益心脾之气。治心气虚,常以之为主,配伍人参、阿胶、桂枝等同用,如炙甘草汤。治脾气虚,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
2、用于痰多咳嗽。能祛痰止咳,并可随证作适宜配伍而应用广泛。如属风寒咳嗽,可配麻黄、杏仁:肺热咳喘,可配石常、麻黄、杏仁;寒痰咳喘,配干姜、细辛;湿痰咳嗽,配半夏、茯苓。
3、用于脘腹及四肢挛急作痛。能缓急止痛。如属阴血不足,筋失所养而挛急作痛者,常配白芍,即芍药甘草汤;如属脾胃虚寒,营血不能温养所致者,常配桂枝、白芍、饴糖等,如小建中汤。近年报道,单用甘草粉或配伍乌贼骨、瓦楞子等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4、用于药性峻猛的方剂中。能缓和烈性或减轻毒副作用,又可调和脾胃。如调胃承气汤用甘草以缓和稍、黄之性,使泻下不致太猛,并避免其刺激大肠而产生腹痛,半夏泻心汤,甘草与半夏、干姜、黄芩、黄连向用,又能在其中协和寒热,平调升降,起到和的作用。
5、用于热毒疮疡,咽喉肿痛及药物,食物中毒等。能清热解毒。治热毒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治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治药物、食物中毒,在无特殊解毒药时,可以甘草治之,亦可与绿豆或大豆煎汤服。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6g,调和诸药用量宜小,作为主药用量宜稍大,可用10g左右;用于中毒抢救,可用30~60g。凡入补益药中宜炙用,入清泻药中宜生用。外用:适量,煎水洗、渍;或研末敷。
【注意事项】
清火解毒宜生用,补中缓急宜炙用。本品味甘,能助湿壅气,令人肿满,故湿盛而胸腹胀满及呕吐者忌服。久服较大剂量的甘草,亦易引起浮肿,当注意之。甘草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收,以秋季为好。栽培的于种后3~4年采挖,去净泥土,切去分校与须根,晒干;也有削去外皮的,称“粉草”。
【炮制工艺】
1、甘草片:原药除去杂质及芦头,粗细分档,洗净,润透,切成厚约3mm顶头片,干燥。
2、蜜炙甘草:取炼蜜用适量水稀释后,投入甘草片,拌匀,吸尽蜜水,稍闷,用文火拌炒至棕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甘草片每100Kg,用炼蜜25Kg。
3、炒甘草:取甘草片清炒至微焦,取出放凉。
【贮藏】
大批药材最好放于冷藏仓库,小量时置于通风干燥处;蜜炙甘草,置密闭容器内,防霉,防蛀。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三萜类(三萜皂苷甘草酸的钾、钙盐为甘草甜素,是甘草的甜味成分)、黄酮类、生物碱、多糖等成分。
2、药理作用:甘草有抗心率失常作用;有抗溃疡,抑制胃酸分泌,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及镇痛作用,并与芍药的有效成分芍药苷有协同作用;能促进胰液分泌;有明显的镇咳作用,祛痰作用也较显著,还有一定平喘作用;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过敏作用;能保护发炎的咽喉和气管粘膜;对某些毒物有类似葡萄糖醛酸的解毒作用;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还有抗利尿、降脂、保肝等作用。
3、毒副作用:甘草次酸给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308mg/kg;甘草次酸琥珀酸半酯给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101mg/kg,静脉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43mg/kg;FM100给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760mg/kg。动物实验证明:长期给药有水钠潴留倾向。肾上腺略有缩小,组织学上呈现机能低下状态。甘草次酸可抑制豚鼠甲状腺功能,有降低基础代谢的趋势。临床应用本品,毒性甚低。但大量服用或小量长期给药,约有20%的病人可能出现水肿、四肢无力、痉挛麻木、头晕、头痛、血压升高、低血钾等。对老年人及患有心血管病和肾脏病的人易导致高血压和充血性心脏病,宜慎用。尚有报告,甘草锌口服致口腔灼热1例,低血钾性瘫痪1例;长期口服甘草制剂致低血钾症诱发肝昏迷1例,引发哮喘1例。
【临床应用】
1、治疗肺结核:生甘草18g,煎至150ml,分3次口服,每日1剂,配合抗痨药,治疗55例,疗效满意者23例,进步32例,无一例恶化。〔《江西医药》1965;(1):562〕
2、防治疟疾:甘草、甘遂各等份,研细混合,用时取0.5~1.0g,用棉花包裹成环状,放置脐窝中,外用胶布固定,四周贴紧,每次贴药1~2天,若在发作前3小时贴药,当天即可控制发作。间日疟效果更好,恶性疟次之。治疗46例,均贴药1次即控制发作。〔《新中医》1982;(7):22〕
3、治疗低血压甘草、五味子各6~12g,茯苓15g,每日1剂,分2次煎服或泡茶饮,治疗42例,一般服药3~10剂,症状即可消失,血压恢复正常。〔《开封医药》1988;(2):42〕
4、治疗心律不齐:
a.红花、苦参、炙甘草按1:1:1.6的比例制成浸膏片,每片重0.5g,每次3片,每日3次,4周为1疗程。治疗45例,显效15例,有效17例,无效13例。〔《浙江中医杂志》1983;(1):29〕
b.生甘草、炙甘草、泽泻各30g,水煎早晚2次分服,每日1剂,有不定时烦躁、自汗、失眠、自觉寒热无常者,先服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再服本方。治疗室性早搏23例,均获良效。少则3剂,多则不超过12剂,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3;(2):24〕
5、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a.口服甘草煎剂,其中14例每天用量12g,8例每天用量20g,水煎早晚分服。停药复发者再用本药,结果显效8例,良效8例,进步2例,无效4例。有效病例于服药3~4天出血停止,5~14天皮肤原有淤点淤斑消散吸收。血小板上升至10.6±1.4万/mm3,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中未见明显副作用,有4例体重略有增加,未见浮肿,4例血压轻度升高,停药后即恢复原状。〔《浙江中医杂志》1988;(2):78〕
b.甘草25~30g,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治疗8例,显效3例,有效4例,进步1例。〔《中华内科杂志》1981;(11):204〕
6、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生甘草,每日30g,水煎分2次服,20天为1疗程。同时以硫糖铝粉加5%淀粉糊或适量阿拉伯胶,制成20%乳胶剂,于睡前排便后保留灌肠,每次40ml,每日1次,治疗本病,有较好的近期疗效。〔《陕西中医》1980;(6):17〕
7、治疗尿崩症:甘草粉,每次5g,日服4次,试治两例病史已4~9年的尿崩症收到一定效果。〔《中华内科杂志》1959;(12):1169〕
8、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合并阳痿:生甘草研粗末,按每包20g分装,每日20~40g,开水泡饮,10天为1疗程,一般用药1~3疗程。配合提肛运动(将臀部及大腿夹紧,深吸气的同时肛门向上提收,屏气,再呼气,全身放松),每日练2~3次,每次20~30下。治疗22例,治愈9例,有效12例,无效1例。〔《江西中医药》1989;20(6):15〕
9、治疗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甘草30g,板蓝根30g,蒲公英15g,连翘15g,黄连5~10g,小于5岁者甘草用20g,水煎服,治疗53例,用药2周后,死亡率为5.7%,而对照组的死亡率则为26.5%。〔《江苏医药》1983;9(10):4〕
10、治疗手足癣:甘草若干,切成1cm小段,以90%的乙醇为溶剂,制成30%浓度的甘草酊。将脚洗净后用棉球在患处充分涂擦,每日2次。治疗52例,痊愈27例,有效22例,无效3例。〔《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3(3):183〕
11、治疗皮肤皲裂:甘草50g,放入75%乙醇中200ml中浸泡24小时后去药渣,再加甘油200ml备用。用时先将患处洗净,再涂本药。治疗100例,在随访的50例中,两年内未复发者36例,一年内未复发者11例,无效3例。〔《新医学》1974;(1):45〕
12、治疗手部脱屑发痒症:生甘草、白蒺藜各100g,浸于75%乙醇300ml内7天,过滤备用。外用:每日2~3次,一般3~7天即愈。治疗40例,治愈39例,半年后随访30例,仅1例复发。〔《湖南医药杂志》1982;(11):10〕
13、治疗冻伤:甘草、芫花各9g,加水2000ml,煎后浴洗冻伤部位,每日3次,治疗76例,用药1~3剂后,痊愈58例。〔《中华外科杂志》1959;(10):1029〕
14、治疗食物中毒:
a.生甘草9~15g,水煎,2小时内分3~4次服。有发热者,加黄连粉1g冲服;重症者甘草用至30g,浓煎成300ml,每隔3~4小时由胃管注入100ml(相当于生药10g);并酌情洗胃、补液等。治疗误食乌梅蛋白中毒者53人,食山荔枝中毒者197人,食不洁烤鸭中毒者204人,疗效均满意。〔《新中医》1985;(2):25〕
b.甘草94g,加水600ml,煎两次,得药液200ml,待温,先服100ml,半小时后再徐徐服下另100ml。药渣再加水500ml,煎至200ml,一次服。若首服后恶心呕吐,吐后再服余下的100ml,1小时后再服第二次煎液。治疗食毒蕈中毒者22例,除2例因中毒时间长而同时输液外,均单服浓甘草汤而愈。〔《新中医》1978;(1):36〕
15、防治产后脑垂体前叶机能减退症:生甘草15~30g,人参6g,畏寒甚者加附子10g(先煎),文火煎3次,每日1剂,2~6个月为1疗程,若出现血压偏高、水肿等不良反应,甘草即减为半量,或再加茯苓、杜仲、五味子各10g,并酌情给予少量输血等。治疗9例,痊愈3例,基本痊愈5例。又对5例分娩大失血合并休克者,于分娩后立即给生甘草10~15g,人参3~6g,大枣10枚,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对预防脑垂体前叶机能减退症效果显著,无1例发生本病。〔《中华医学杂志》1975;(10):718〕
16、治疗婴幼儿便秘:生甘草2~3g,加10~15ml沸水泡服,每日1次,一般服7~15日即可,治疗5例,均获良效。〔《湖北中医杂志》1984;(6):11〕
17、治疗慢性咽炎:生甘草10g,开水浸泡代茶饮,禁食鱼、辣、糖等物,轻者服1~2个月,重者服3~5个月。治疗38例,痊愈34例,好转4例。〔《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3;(1):20〕
【茶疗食谱】
1、石甘茶
[材料]石膏3g、甘草3g、绿茶。
[做法]用250ml水煎煮石膏至水沸后,冲泡甘草、绿茶5~10分钟即可,冲饮至味淡。也可直接冲泡饮用。
[功效]清热和中生津。
[用途]热病汗多烦渴。
[来源]来源于《伤寒总病论》。
2、连甘茶
[材料]黄连0.5g、甘草5g、朱砂2g、绿茶3g。
[做法]将黄连、朱砂用250ml水煎沸后,冲泡甘草和绿茶5~10分钟即可,冲饮至味淡。
[功效]清心除烦。
[用途]心烦、心热;热病呕吐。
[来源]来源于《仁斋直指方》。
3、甘草茶
[材料]甘草5g、绿茶3g。
[做法]用2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效]和中缓急,润肺解毒;抗炎,解毒,镇痛,抗惊厥,镇咳,利尿,抗肿瘤。
[用途]脾胃气虚,腹痛便溏、食少;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解药毒;解食物中毒。
[来源]传统药茶方。
4、乌梅甘茶
[材料]乌梅3枚、甘草3g、绿茶3g、冰糖10g。
[做法]用开水冲泡乌梅、甘草、绿茶饮用。
[功效]生津止渴,敛肺止咳,涩肠安蛔。
[用途]用于鼻咽癌、直肠癌。
甘草图片

甘草图

甘草药材

甘草饮片

甘草原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