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中药 > 中药材 > 利水渗湿药 > 茯苓

茯苓

【药材名称】茯苓
【拼音名称】Fu Ling
【别名】茯菟、茯灵、茯蕶、伏苓、伏菟、松腴、绛晨伏胎、云苓、茯兔、松薯、松木薯、松苓。 
【科属】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
【产地】主产于我国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等地。
【性味】【性味、归经】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中成药】共有 1284 种中成药使用茯苓: 参茸阿胶 更年安 银屑灵 儿康宁 加味八珍益母膏 荆防颗粒 茵莲清肝合剂 藿香正气颗粒 参苏丸 苓桂咳喘宁胶囊等。
【应用】
1、用于各种水肿。本品甘补淡渗,性平作用和缓,无寒热之偏,故可用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若表邪不解,随经入腑之膀胱蓄水证,或水肿、小便不利,多与猪苓、白术、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若水热互结,阴虚小便不利水肿,可与滑石、阿胶、泽泻同用,如猪苓汤。若脾肾阳虚水肿,可与附子、生姜同用,如真武汤。
2、用于脾虚诸证。本品能健脾补中,若脾胃虚弱,食少纳呆,倦怠乏力等,常与人参、白术、甘草同用,如四君子汤。若脾虚停饮,常与桂枝、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若脾虚湿泻,可与山药、白术、慧苡仁同用,如参苓白术散。
3、用于心悸,失眠。本品益心脾而宁心安神。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神不宁,多与黄芪、当归、远志同用,如归脾汤。若水气凌心之心悸,与桂枝、白术、生姜同用,如茯苓甘草汤。
【配伍效用】
1、茯苓配伍车前子:两药均有利水作用。但茯苓健脾渗湿;车前子利尿通淋。二者伍用,则利水通淋作用加强,用于治疗湿浊内停、偏渗大肠所引起的泻下如水、量多、但尿量减少者。
2、茯苓配伍酸枣仁:茯苓补益心脾而安心神;酸枣仁养肝血而安心神。二者合用,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之功效,用于治疗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神失养之心悸、失眠健忘、食少纳呆等症。
3、茯苓配伍泽泻:二者均为甘淡之品,能导水下行,通利膀胱。但茯苓性平,偏于健脾渗湿;泽泻性寒,善泻肾及膀胱之热,以除下焦湿热。二药合用,利水渗湿之功尤著,且能胜热,用于治疗水湿停滞下焦之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等证属偏热者。
4、茯苓配伍猪苓:二者性味相同,均有淡渗利湿之功。但茯苓尚有益脾作用;猪苓虽无补益之效,其利水渗湿之功强于茯苓。二药伍用,其利水渗湿之功效更著,且利水而不伤正,用于治疗水湿内停所致之身体浮肿、小便短少、便溏泄泻等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服。
【采收加工】
野生茯苓于7月至次年3月采挖。载培品于下种后第二三年7~9月采挖。将鲜苓刷去泥土,堆置在通风不畅的屋角,使之“发汗”,视表面生出白色菌丝时,取出摊放阴凉处,干燥后刷去菌丝,再行“发汗”。如此反复3~4次,至使皮色变黑、呈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分蒸发后,凉到足干,称“个苓”。或按规格切制。
【炮制工艺】
1、茯苓:取原药材,大小个分开,浸泡,洗净,润透,稍蒸后趁热切厚片或块,同时切取茯苓皮(另作药用),干燥。
2、朱茯苓:取茯苓片,加定量朱砂细粉拌匀。茯苓每10kg,用朱砂0.2kg。
【储存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霉。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主要含β-茯苓聚糖和三萜类化合物茯苓酸、土牧酸、三萜羧酸、齿孔酸、松苓酸等。亦含脂肪酸,如辛酸、十一酸、月桂酸、十二酸和棕榈酸。此外,尚含麦角甾醇、树胶、甲壳质、蛋白质、脂肪、甾醇、卵磷脂、右旋葡萄糖、腺嘌呤、组胺酸、胆碱、β-茯苓聚糖分解酶、脂肪酶、蛋白酶等。
2、药理作用:
(1)利尿作用:25%茯苓醇浸剂给正常兔腹腔注射0.5g/Kg,出现利尿作用。用切除肾上腺的大鼠实验证明,利尿作用与影响肾小管Na+的吸收有关。
(2)抗癌作用:茯苓次聚糖对小鼠肉瘤S180有抑制作用,抑制率达96.88%。自人工深层培养获得的茯苓菌丝体中,可提取到茯苓多糖F1和H11,具明显抗肿瘤活性。
(3)免疫增强作用:茯苓聚糖对正常及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能增强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4)对心脏影响:茯苓水、乙醇、乙醚提取物对离体蛙心均有增强收缩、加快心率作用。
(5)镇静作用:煎剂特别是茯神注射液,对动物有镇静作用。
【临床应用】
1、治疗水肿:用茯苓制成含量为30%的饼干,成人每次食8片(每片含生药3.5g),每日3次,儿童减半,1周为1疗程,停用其他利尿药。治疗30例(非特异性水肿20例,心、肾病所致水肿10例),显效23例,有效7例。其利水消肿作用,器质性水肿较非特异性水肿迅速。〔《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8):25〕
2、治疗精神分裂症:茯苓60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3个月。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53例,痊愈3例,显效11例,好转16例,无效23例。〔《山西医药杂志》1982;(5):14〕
3、治疗乙脑后遗症失语:茯苓90g(姜汁1匙、竹沥1杯,拌渍后晒干),全蝎15g,僵蚕60g,广郁金60g,共研细末,每日服3次,每次6g,饭后开水调服。治疗2例,均获良效。〔《中医杂志》1982;(10):13〕
4、治疗斑秃:茯苓500g,烘干,研为细末,每服6g,每日2次,或于睡前服10g,并同时外用酊剂(补骨脂25g,旱莲草25g,用75%酒精200ml浸泡1周后即可),一日数次涂患处。治疗8例,均在两个月内治愈。〔《中华皮肤科杂志》1982;(2):110〕
5、治疗婴幼儿腹泻:茯苓细粉0.5~1g,日服3次。治疗93例,治愈79例,好转8例,无效6例。(《北京中医》1985;(5):31)
【茶疗食谱】
1、草果豆蔻包
[材料]茯苓粉30克,草果粉5克,白豆蔻10克,面粉750克,绿豆200克,白扁豆200克,豆腐100克。
[做法]将面粉常规发酵,加入上三样药粉,揉均匀。再将绿豆、白扁豆煮烂,去汤捣泥,加豆腐、调料做馅,用面粉作成包子,上笼蒸熟,取出温服食。
[养生提示]选自《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具有健脾化湿,甘寒清热,用于水湿困脾诸证。
2、八宝鸡
[材料]党参、茯苓、炒白术、白芍各5克,熟地黄、当归各7.5克,川芎、甘草各3克,母鸡一只(2500克),猪油、猪杂骨各750克,姜、葱、料酒、味精、食盐适量。
[做法]上述中药装入洁净纱布袋中,母鸡宰杀后去毛及内脏,洗净;猪肉洗净;杂骨捣碎;生姜拍裂;葱切成段。将鸡肉、猪油、药袋、杂骨放入铝锅内,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烧开,打去浮抹,加入葱、姜、料酒,改用文火煨炖烂,取出药袋不用,捞出鸡肉,猪肉切好,再放入锅内,加入少许盐、味精即成,随量食用。
[养生提示]选自《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具有调补气血功效,用于虚症气虚不足型。
3、茯苓粉粥
[材料]茯苓粉30克,梗米30克,大枣(去核)7枚。
[做法]先将米淘净,放锅中煮数沸后,放入红枣,煮至粥成时放入茯苓粉,搅和均匀,随时服用。
[养生提示]选自《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具有清热润燥,化痰和中的功效,用于肺热咳嗽或温病伤肺诸证。
4、枸杞茯苓茶
[材料]枸杞子50克,茯苓100克,红茶适量
[做法]将枸杞子与茯苓共研为粗末,每次取10克,加红茶适量,用开水冲
泡代茶饮。
[养生提示]选自《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功能健脾益肾,利尿通淋。
5、茯苓糕
[材料]茯苓,莲子,芡实,山药,粳米,糯米。
[做法]茯苓等药各等分共为细粉,粳米、糯米另磨粉。取药粉3份,粳米粉5份,糯米粉2粉,用水和成糕,放入笼内蒸熟,做成小饼。每日早、晚各食1-2个。
[养生提示]健脾益肾,宁心安神,延年益寿。
6、土茯苓茅根煲猪瘦肉
[材料]鲜土茯苓适量、白茅根80克、红枣10个、猪瘦肉400克、生姜3片
[做法]各物分别洗净。土茯苓切块;茅根切段;红枣去核。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2小时,调入适量食盐便可。为3~4人用。
[养生提示]祛湿除困、清热解毒
茯苓图片
茯苓
茯苓
茯苓
茯苓
茯苓
茯苓
茯苓糕
茯苓糕
手机药源网 | 医药网址 | 医药招商 | 网上药店 | 医药展会 | 医保目录 | 药品说明书 | 联系我们 | 药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2006-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