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中药 > 防风

防风

【药材名称】防风【国家保护 3 类】
【拼音名称】Fang Feng
【别名】山芹菜、白毛草、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韭、百种、屏风、关防风、川防风,云防风
【科属】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风的根
【产地】分布东北、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湖南等地。
【性味】【性味、归经】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发表散风,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中成药】共有 508 种中成药使用防风: 康乐鼻炎片 桂龙益肾通络口服液 国公酒 寄生追风液 坎离砂 银屑灵 骨友灵搽剂 癣湿药水 川芎茶调颗粒 追风壮骨膏等。
【应用】
1、用于感冒头痛,风疹瘙痒。本品辛温发散,气味俱升,以辛为用,功善疗风,既散肌表风邪,又除经络之湿,止痛功良,微温不燥,既治风寒表证,头痛身痛,恶风寒者,常配以羌活、独活等药同用,如荆防败毒散;又治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每与羌活、藁本等药同用,如羌活胜湿汤;还可用治风热表证,发热恶风,咽喉微痛者,常配伍薄荷、蝉蜕、连翘等辛凉解表药;若治疗风疹瘙痒,多与苦参、荆芥、当归等散风止痒、活血养血药同用,如消风散。
2、用于风湿痹痛。本品祛风散寒,胜湿止痛,适用于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挛急者,可配伍羌活、姜黄等祛风湿药,如蠲痹汤。
3、用于破伤风。本品能祛风止痉,用治风毒内侵,窜于经络,引动内风,角弓反张的破伤风证,常配伍天麻、天南星、白附子等药,如玉真散。
此外,用于肝郁侮脾,腹痛腹泻,本品炒用,又能止泻,常配伍陈皮、白芍、白术同用,如痛泻药方。本品炒炭尚可用治肠风下血。
【用法用量】煎服,4.5~9g。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血虚发痉者慎用。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未抽花植物的根,栽培的需种植2~3年采挖,除去残茎、细根、晒干。药材炮制后,放置在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炮制工艺】
1、防风: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
2、炒防风:取净防风片,置炒制容器中,用中火加热,炒至表面深黄色,微有焦斑,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3、防风炭:取净防风片,置炒制容器中,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黑色,内部黑褐色,喷少许清水,灭尽火量,取出,晾干。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有挥发油、甘露醇、苦味苷、酚类、β-谷甾醇、多糖类及有机酸等。
2、药理作用:本品有解热、抗炎、镇静、镇痛、抗惊厥、抗过敏的作用。防风新鲜汁对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抗菌作用,煎剂对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有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
【临床应用】
1、以白术(土炒)、白芍各15~20g,陈皮、防风各9~12g,粉葛10~15g,枳实6~9g,木香7~10g,甘草6~10g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属于中医肝旺脾虚者,效果显著。(《陕西中医》2000,6:255)
2、蒲公英20g,夏枯草30g菊花15g,黄芩10g,防风9g,荆芥9g,煎汤外洗,治疗单纯性角膜炎有效。(《陕西中医》2000,11:486)
3、以苍术、白芍、白术、茯苓各10g,防风6g组成升阳除湿防风汤,临床随证加减,治疗眩晕有效。(《四川中医》2000,3:23)
4、以防风10~15g,羌活10~12g,甘草6g组成防风汤,随证加减,治疗面神经炎有效。(《江西中医药》1998,3:32)
【食疗食谱】
1、银花防风茶
[材料]金银花、葛根、芦根、防风、淡竹叶、甘草各2钱,蜂蜜适量。
[做法]将上述药材置于碗中,用刚烧开的热水冲泡,闷盖5~10分钟后调入蜂蜜即可饮用。
[养生提示]金银花及防风抗菌、消炎,葛根、芦根、淡竹叶可解热、镇痛,甘草祛痰止咳,蜂蜜消炎解毒,适用于咽喉肿痛、咳嗽、流鼻涕及痰黄、发烧等患者饮用。
2、防风粥
[材料]防风(在药店可以买到)15克,葱白2根,生姜3片,大米50克
[做法]先将大米煮熟,快熟时加入防风、葱白和生姜,可适量加盐。
[养生提示]该粥可清热祛风、散寒止痛,适用于风寒感冒引起的畏寒发热、骨节酸痛、鼻塞声重、肠鸣泻泄等病症。
防风图片
防风
防风
防风
防风
防风
防风
银花防风茶
银花防风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