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豆豉
【药材名称】淡豆豉【拼音名称】Dan Dou Chi
【别名】香豉、豉、淡豉、大豆豉。
【科属】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
【产地】全国各地均产,主产于东北。
【性味】【性味、归经】苦,辛,凉。归肺、胃经。
【功效】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中成药】共有 57 种中成药使用淡豆豉: 银翘伤风胶囊 加味银翘片 金青感冒颗粒 荆菊感冒片 精制银翘解毒片 羚翘解毒颗粒 羚翘解毒丸(浓缩丸) 羚翘解毒丸(水丸) 羚羊感冒口服液 强力感冒片(强效片)等。
【应用】
1、外感表证。该品辛散轻浮,能疏散表邪,且发汗解表之力颇为平稳,无论风寒、风热表证,皆可配伍使用。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痛等症,常与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等药同用,如银翘散(《温病条辨》);若风寒感冒初起,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等症,常配葱白,如葱豉汤(《肘后方》)。
2、热病烦闷。该品辛散苦泄性凉,既能透散外邪,又能宣散邪热、除烦,常与清热泻火除烦的栀子同用,治疗外感热病,邪热内郁胸中,心中懊憹,烦热不眠,如栀子豉汤(《伤寒论》)。
【用法用量】煎服,6~12g。
【注意事项】胃虚易泛恶者慎服。
【炮制工艺】取桑叶、青蒿各70~100g,加水煎煮,滤过,煎液拌入净大豆1000g中,待吸尽后,蒸透,取出,稍凉,再置容器内,用煎过的桑叶、青蒿渣覆盖,闷使发酵至黄衣上遍时,取出,除去药渣,洗净,置容器内再闷15~20天,至充分发酵、香气溢出时,取出,略蒸,干燥,即得。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脂肪、蛋白质和酶类等成分。
2、药理作用:淡豆豉有微弱的发汗作用,并有健胃、助消化作用。
【临床应用】
1、据报道,三黄石膏汤(黄连9g,黄芩9g,黄柏9g,栀子9g,淡豆豉9g,麻黄8g,石膏40~50g(先煎),生姜3片,大枣3枚,细茶10g),每日1~2剂,水煎服,治疗流行性感冒高热,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福建中医药》1997,28(1):44)
2、以淡豆豉、地骨皮各15g,焦山栀5g,柴胡12g,白薇30g组成“癌热灵”,水煎服,2周为1个疗程,治疗癌性发热有效(《浙江中医杂志》1997,32(6):250)
3、以薄荷、前胡、牛蒡子、淡豆豉、木通、葛根为主组成辛凉解表汤,腹胀痛加厚朴、香附,乳食减少有完谷者加神曲、山楂,治疗小儿泄泻收到了较好的疗效。(《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7,13(1):48)
【食疗食谱】
1、桑菊薄豉饮
[材料]桑叶、菊花各10克,薄荷、淡豆豉各5克,芦根10克,
[做法]上述药材置于有盖杯中,用水1000ml泡10分钟即可,1日内代替茶水常常饮用。
[养生提示]本方适用风热型感冒患者饮用,尤其是准妈妈们风热感冒后饮用。
2、香菜萝卜豆豉汤
[材料]香菜15克,淡豆豉10克,白萝卜1个,洋葱30克,生姜3片,大葱一根,芥末少许。
[做法]先将白萝卜切块煮熟后,再将余料放入,煮几分钟后食用
[养生提示]萝卜含丰富的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锌,有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可用于治疗咽喉炎、声音嘶哑、失音。
淡豆豉图片

淡豆豉

淡豆豉

桑菊薄豉饮

香菜萝卜豆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