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皮
【药材名称】刺猬皮【拼音名称】Ci Wei Pi
【别名】偷瓜畜、偷瓜罐皮(江苏),猬皮(河北、山东、河南),猬鼠皮(湖南),毛刺皮(甘肃),刺血儿、偷瓜婆(浙江),刺球子(湖北)。
【科属】为刺猬科动物刺猬或短刺猬的皮。
【产地】主产于河北、江苏、山东、河南、陕西等地。
【性味】【性味、归经】苦、涩,平。归肾、胃、大肠。
【功效】固精缩尿,收敛止血,化瘀止痛。
【中成药】共有 7 种中成药使用刺猬皮: 京万红痔疮膏 舒痔丸 七鞭回春乐胶囊 参茸多鞭酒 痔血丸 痔宁胶囊 前列倍喜胶囊 七鞭回春乐胶囊
【应用】
1、遗精滑精,遗尿尿频。本品味苦涩性收敛,主入肾经,长于固精缩尿。适用于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肾虚膀胱失约之遗尿、尿频者。可单用炒炙研末服;或配伍益智仁、龙骨、金樱子的等药同用。
2、便血,痔血。本品功能收敛止血,入于胃肠经而善治下焦出血证。治肠风,常与木贼同用,如猬皮散(《扬氏家藏方》);治痔漏,常与槐角同用,如猬皮丸(《寿世保元》)。
3、胃痛,呕吐。本品能化瘀止痛。治胃痛日久,气血瘀滞兼呕吐者。可单用焙干研末黄酒送服;或与延胡索、香附等药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3~10g;研末服1.5~3g。
【采收加工】
一年四季都可捕捉,趁刺猬冬眠时候捕捉更为方便,捉到后用脚紧踏刺猬,使它四肢伸开,然后用快刀纵剖腹部,割去四爪,用力挤出内脏,剥去肌肉,取皮翻开,使刺毛向里,挂通风处阴干,刺猬皮不能太阳晒,以免皮内脂肪溶化走油,影响质量,干后即为成品。
【炮制工艺】
取拣净的刺猬皮,剁成小块,洗净,晒干,另取滑石粉置锅内炒热,倒入刺猬皮,炒烫呈黄色,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即成。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上层的刺,由角蛋白(Keratin)所组成,为主要成分。下层的真皮层,主要为胶原(Collagen)与其它蛋白质如弹性硬蛋白(Elastin)之类和脂肪等组成。
2、药理作用:本品有止血作用和促进平滑肌蠕动作用。
【临床应用】
1、用刺猬皮烘干炒焦,研细末加冰片,以陈菜油调成糊状,外敷治疗痔疮136例,均获良效。(《中国肝肠病杂志》1990,4:38)
2、用刺猬皮、粟子外壳、橡子外壳,焙干研为细末,加入轻粉,香油调匀,涂于颈淋巴结结核(已破溃者)患处,用纱布固定,2—3天换药1次。(《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372)
【原形态】
①刺猬(《本草原始》),又名:猬、毛刺(《尔雅》),白刺猬(《杨氏家藏方》),猬鼠(《纲目》),偷瓜蜮(姚可成《食物本草》),刺鼠(《随息居饮食谱》),偷瓜獾、刺血儿、刺球子、刺鱼。
体形较大,体长约22厘米,尾长约2厘米。头宽,吻尖。耳短,不超过其周围之棘长。足及爪较长。身体背面被粗而硬的棘刺,头顶部之棘略向两侧分列。棘之颜色可分二类:一类纯白色,或尖端略染棕色;另一类棘之基部白色或土黄色,其上为棕色,再上段复为白色,尖梢呈棕色。整个体背呈土棕色。脸部、体侧和腹面以及四肢的毛为灰白或浅灰黄色。四足浅棕色。头骨之颔关节窝后突甚小,显然低于颞乳突之高。
栖息于平原、丘陵或山地的灌木丛中,亦见于市郊、村落附近。昼伏夜出,冬眠期长达半年。遇敌则卷缩成一刺球。食物以昆虫及其幼虫为主,亦食幼鸟、鸟卵、蛙、蜥蜴,以及瓜果、蔬菜等。分布东北、华北、华东、华中,以至四川等地。
②短刺猬,又名:达呼尔刺猬、大耳猬。
外形同刺猬而略小。耳甚大,长于周围棘刺。棘由耳基前端稍后方起始,向后经背至尾部以上。头顶部棘不向两侧分列。棘较细而短,有棕褐色与白色相间,整个背部呈浅褐色。全身无白色之棘。腹毛土黄色。颔关节窝后突与顾乳突等高,二者连成半圆形的管状。
栖息于北方草原地带,低洼地方较多。亦有冬眠习惯。食昆虫、小鼠或蛙等小动物。分布吉林省西部、内蒙古东部,南至河北省北部。
【生境分布】
主产河北、江苏、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内蒙古、浙江、安徽、吉林、湖北、湖南等地。
【性状】
干燥的皮呈多角形板刷状或直条状,有的边缘卷曲成简状或盘状,长约3~4厘米。外表面密生错综交插的棘刺,刺长1.5~2厘米,坚硬如针,灰白色、黄色或灰褐色不一。在腹部的皮上多有灰褐色软毛。皮内面灰白色或棕褐色,留有筋肉残痕。具特殊腥臭气。以张大、肉脂刮净、刺毛整洁为佳。
刺猬皮图片

刺猬皮

刺猬皮原态

刺猬皮药材

刺猬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