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皮
【药材名称】椿皮【拼音名称】Chun Pi
【别名】臭椿、椿根皮、樗白皮、樗根皮。
【科属】为苦木科植物臭椿(樗)的根皮或树皮。
【产地】主产于山东、辽宁、河南、安徽等地
【性味】【性味、归经】苦、涩,寒。归大肠、肝经。
【功效】清热燥湿,收敛止带,止泻,止血。
【中成药】共有 22 种中成药使用椿皮: 妇康口服液 妇科再造丸 天紫红女金胶囊 白带净丸 白带片 调经止带丸 千金止带丸(大蜜丸) 千金止带丸(水丸) 活血风寒膏 龙参补益膏等。
【应用】
1、赤白带下。本品苦可燥湿,寒以清热,涩能收敛。既可清热燥湿,又能收敛止带,为止带之常用药物。治疗湿热下注,带脉失约而致赤白带下者,常与黄柏等同用,如樗树根丸(《摄生众妙方》)。
2、久泻久痢,湿热泻痢。本品收涩止泻,清热燥湿。治久泻久痢,常与诃子、母丁香同用,如诃黎勒丸(《脾胃论》);治湿热泻痢,常与地榆同用,如椿根散(《鲁府禁方》)。
3、崩漏经多,便血痔血。本品善能收敛止血,因其性寒,尤宜用于血热崩漏、便血者。治崩漏、月经过多者,常与黄柏、黄芩、白芍、龟甲等同用,如固经丸(《医学入门》)。治便血痔血,可单用本品为丸服;或与侧柏叶、升麻、白芍等同用,如椿皮丸(《丹溪心法》)。
此外,本品尚有杀虫功效,内服治蛔虫腹痛;外洗治疥癣瘙痒。
【用法用量】煎服,6~9g。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慎用。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剥下根皮或干皮,刮去外层粗皮,晒干、切段或切丝。生用或麸炒用。
【炮制工艺】
1、椿皮:除去栓皮,清水浸泡,捞出,润透,及时切丝或切成方块,晒干。
2、炒椿皮:先将麸皮撒入锅内加热,至烟起时,再将樗皮倒入拌炒至两面焦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凉。(每樗皮100斤,用麸皮10斤);
3、制炭:取椿树皮丝,置锅内用武火炒至外黑色,内呈黑褐色为度,喷洒凉水适量,灭尽火量,取出,闷一夜。
4、蜜制:将蜂蜜置锅内,加热至沸,倒入椿皮丝,用文火炒至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椿皮丝500g,用炼熟蜂蜜90g。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根皮含苦楝素、鞣质、赭朴酚,根及树干含苦木素。树皮含臭椿苦酮、臭椿苦内酯、乙酰臭椿苦内酯、苦木素、新苦木苦素等。
2、药理作用:椿皮有抗菌、抗原虫及抗肿瘤作用。椿皮煎剂在体外对福氏痢疾杆菌,宋氏痢疾杆菌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臭椿酮对阿米巴原虫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对淋巴细胞白血病P388显示一定的活性。苦木素对人体鼻咽癌KB细胞有细胞毒活性,同时能提高小鼠白血病P388的生命延长率。
【临床应用】
1、取鲜樗根白皮浓煎口服;或100%椿根皮流浸膏口服,或作保留灌肠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疗效显著。(《中医杂志》1961,1:27)
2、用椿皮内面厚白皮,晒干炒黄研粉,制成丸、散、片剂口服,治疗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419例,疗效均佳。(《湖北科技(医药部分)》1972,1:13)
椿皮图片

椿皮

椿皮图

椿皮药材

椿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