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
【药材名称】白薇【拼音名称】Bai Wei
【别名】葞、春草、芒草、白微、白幕、骨美、龙胆白薇、白幕、薇草、知微老、老瓜瓢根(辽宁)、百荡草(广西)、白马薇、白前(江苏)、老君须(四川)。 此外,直立白薇又称三百根、牛角胆草、苦胆草、羊奶子、山烟、百荡草、老龙角、羊角细辛、上天梯、大向砂、九根角、节节空、大百砂、双角果、底线补、山老瓜瓢;蔓生白薇又称白花牛皮消。
【科属】萝藦科草本植物直立白薇或蔓生白薇的根。
【产地】生于山地。分布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等地。
【性味】【性味、归经】苦、咸,寒。归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中成药】共有 29 种中成药使用白薇: 小儿感冒茶 小儿退热口服液 妇科再造丸 妇舒丸 女金片 坤宝丸 女金胶囊 小儿感冒颗粒 小儿退热颗粒 三蛇胆川贝糖浆等。
【应用】
1、阴虚发热,产后虚热。本品苦寒吗,苦入血分,有清热凉血、滋阴除热之功。若治热病后期,余邪未尽,夜热早凉,或阴虚发热,骨蒸潮热,常与地骨皮、知母、青蒿同用;治疗产后血虚发热,低热不退或晕厥等,常与当归、人参、甘草同用;本品既能退虚热,又能清实热,与生地、玄参等清热药同用,可治疗温邪入营,高热烦渴、神昏舌绛。
2、热淋、血淋。本品清热凉血,利尿通淋,故可用治膀胱湿热、血淋涩痛,常与木通、滑石、石韦同用。
3、疮痈肿毒,毒蛇咬伤,咽喉肿痛。本品苦咸寒,有清热凉血,解毒疗疮,消肿散结之效,内服外用皆可。与天花粉、赤芍、甘草同用,治疗血热毒盛的痈肿疮毒、毒蛇咬伤。与金银花、桔梗等同用,治疗咽喉肿痛。
4、阴虚外感。本品可清泄肺热透邪,清退虚热益阴,常与玉竹、淡豆豉、薄荷同用,治疗阴虚外感,发热咽干。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5~9克;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服用。
【采收加工】早春、晚秋均可采收。以秋季采收为佳。采掘后,除去地上部分,洗净,晒干。置通风干燥处保存。
【炮制工艺】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段、干燥、生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白薇的根中含有挥发油、强心苷等.其中强心苷中主要为甾体多糖苷,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白薇素。
2、药理作用:白薇素有加强心肌收缩的作用,可使心率减慢。对肺炎球均有抑制作用,并有解热、利尿等作用。
3、不良反应:白薇素有较强的强心作用,内服过量,已引起强心苷样中毒反应,中毒量为30~45g,可出现心悸、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腹泻、流涎等中毒症状,临床用药应予以注意。
【临床应用】
1、治疗半身不遂。白薇15g,泽兰10g,穿山甲6g,水煎服。治疗3例,效果满意。(《广东中医》1962,9:31)
2、治疗血管抑制性晕厥。白薇30g,党参15g,当归15g,炙甘草6g,水煎服。治疗11例,治愈9例,全部有效。(《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5:304)
3、治体虚低烧,夜眠出汗。白薇、地骨皮各20克,水煎服。(选自《河北中药手册》)
【食疗食谱】
1、白薇地骨茶
[材料]白薇5g、地骨皮3g、花茶3g。
[做法]用2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养生提示]传统药茶方。功能退虚热,用于阴虚盗汗、低热不退。
2、白薇车前茶
[材料]白薇5g、车前草3g、绿茶3g。
[做法]用2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频饮至味淡。
[养生提示]传统药茶方。具有清热利尿的功效,用于尿路感染所致尿频、尿急、尿痛。
3、白薇芍茶
[材料]白薇5g、白芍3g、绿茶3g。
[做法]用2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养生提示]本方来源于《千金方》。具有清热止遗尿功效,用于妇女遗尿失禁。
4、白薇茶
[材料]白薇10g、绿茶3g。
[做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养生提示]本方来源于《本草纲目》。具有清热凉血之功,用于风温灼热多眠;热淋;遗尿,肺热咳嗽。
白薇图片

白薇植物

白薇植物

白薇

直立白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