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 > 集采资讯

理性看待原研药集采落标

来源:医药经济报 更新时间:2024/6/6

在集采常态化推进背景下,与国内中标药企备受关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原研品牌药的出局。集采落标后的原研品牌药会否放弃原来的市场?未来何去何从?笔者谈几点看法。

做好用药衔接

    2023年度药品审评报告》显示,自化学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开展以来,累计通过一致性评价申请共 3797件(共计666个品种)。这是我国制药工业技术升级和准入法规的重大进步。通过提高仿制药的质量技术准入门槛,既较大程度提高了我国仿制药的质量,也有效治理了医药市场仿制药过剩带来的无序竞争。为保证患者用上高质量的仿制药,医保部门把通过一致性评价作为集采仿制药入围的门槛,通过集采挤压虚高药价水分,为未来创新药的研发上市腾出更大的医保额度空间。

不过,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疾病特点的差异,人民群众对药品需求存在差异,尤其是一些常年累月形成使用习惯的患者,对原研药的依赖依然存在。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仿制药的一致性要求三个一致,即杂质谱一致、稳定性一致、体内外溶出规律一致,反映到患者的服药目的就是真正的疗效和安全性。但除此以外,疗效还受起效时间、用药连贯性等多个因素影响。再者,以上这些参数的对比是统计学的概念,虽然总体达到了要求,但对个体来讲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是一些慢性病也是心身疾病,会影响患者服药后的心理感受,患者希望尽快痊愈、药到病除,不想在治疗期内换药。其二,原研药药企在营销过程中非常注重患者的教育支持以及品牌的忠诚度培养。多年的服药体验让一些慢性病患者认为,换药会打破自己的长期用药习惯,因此,他们认为原研品牌药比仿制药好也就不足为奇了。

几年前,业界曾有呼吁在集采中标价的基础上,患者如有原研药需求的,超出的部分费用可以自付,相关部门设定原研药价格的上限,这样既体现与国际接轨又结合了我国国情,满足一部分人的用药需求,从而做好药品使用的有序过渡和衔接,并鼓励生产供应商的积极性。

发挥鲶鱼效应

目前,我国的仿制药依然占据终端市场9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些药经过了几十年来国内外临床应用的历史检验,无论是现在和未来都肩负着解决和满足常见病多发病医疗需求的重任。

事实上,即便是在集采中落标,在零售药店依然可以看到原研药的身影。笔者认为,只要有市场需求,可以给这些原研进口药一定的和有序的市场空间。零售药店可以实行一品两规,给患者选择的机会。

当前,我国仿制药生产依然供大于求。据统计,我国仿制药生产厂家约有4000家,其中50%的药品生产企业产能过剩,且很少有仿制成品药出口(大多是原料药)。目前,能够过评的仿制药数量已趋于饱和,未来仿制药要想过评,还要过两道关:一是技术上要有突破,更加积极地提高产品质量;二是不仅药学等效、生物等效,还要临床等效,这就需要制药工业基础支持及药物审批法规的引导。鼓励现有的过评产品向更好质量、更接近原研药,甚至用走出国门的标准要求去努力。

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目前一个品种有N个产品过评,有的大品种甚至有10多个产品通过一致性评价,都热切地参与到集采中。米内网数据显示,如箭在弦的第十批国采产品候选名单上,目前已有144个过评品种满足5家及以上的竞争条件,可谓竞争相当激烈。从拼价格到拼质量,相信未来会有更好的仿制药脱颖而出。原研药将成为市场需求的标杆,或是一条具有活力的鲶鱼,激活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国药企,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

 

 

本站系本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