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血压病流行形势严峻,不容乐观,其特点可以概括成“三高”、“三低”和“三个误区”。即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患者的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患者怕药物副作用不愿意服药,血压高只要不难受就不服药,以及不按病情科学服药。
高血压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会对全身多个脏器造成损害,即通常所说的“靶器官”。对大脑,高血压病可引发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对心脏,可造成心衰、冠心病和左室肥厚;对肾脏,可引起慢性肾功能不全;对眼睛,可引起眼底视网膜病变;对血管,可造成外周动脉疾病。
高血压是一种终生性疾病,患者需要了解相关知识,与医生配合治疗,除定期到医院做相关检查,如血压、血脂、血糖等外,最重要的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用药。
临床常用降压药主要有五大类,每一类又包括很多品种,每种药又有商品名和通用名之分……面对如此庞大的降压药家族,如何快速识别呢?小编给您支招:降压药中的β受体阻滞剂,其通用名后面一般都有“洛尔”二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的通用名后面往往是“普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通用名后是“沙坦”;钙拮抗剂(CCB)通用名后是“地平”;最后一类是利尿药。
一旦血压控制稳定,就尽量不要随意换药。千万不要看别人吃某种降压药效果好,自己也跟着吃。道理其实很简单,人与人之间有差异,对药物的反应也不一样。就像青霉素,有的人使用后没什么问题,有的人就会发生严重的、甚至致命的过敏反应。
高血压治疗用药原则:
1.小剂量开始:绝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降压药。小剂量开始有助于观察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如效果欠佳,可逐步增加剂量。达到血压目标水平后尽可能用相对小而有效的维持量以减少不良反应。
2.优先应用长效制剂:尽量一天一次服用具有24小时平稳降压作用的长效制剂,以有效控制全天血压及晨峰血压,更有效地预防猝死、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中、短效制剂,需服药2~3次/天。
3.联合用药:只有30%~40%的高血压患者服用一种降压药就能降压达标,约有70%的患者需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用机制不同的降压药才能降压达标。降压药物小剂量联合,具有降压机制互补,降压疗效叠加,互相抵消或减轻不良反应的优点。
4.个体化:患者的体质各有差异,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不同,一类药物对部分患者有效,对另一部分患者也许并不适宜。因此,不能机械地照搬他人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血压升高的类型与幅度、有无并发症或并存的疾病等)量身定制适宜的降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