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用药原则
小儿用药因其影响因素众多,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掌握小儿安全用药的基本原则对于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ADR)在小儿身体的发生至关重要。
1.严格把握用药指征。
从患儿的年龄、体质、生理特点、病情状况,既往用药史,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禁忌证,准确给药,杜绝滥用现象,防止或降低ADR的发生及药源性疾病。
2.选择适宜的给药剂量与间隔时间
儿童应有专用绿色处方,在接到儿童处方时应严格审查。年龄需注意到月份,与家长核对,防止岁月混淆。药名、规格是否书写正确。由于小儿的年龄、体重逐年增加,体质强弱各有不同,剂量太小达不到治疗效果,太大有可能危害患儿。因此,选择一个适宜剂量和给药时间非常重要。小儿常用药物剂量计算方法包括折算法、体质量法、体表面积法等。
3.合理选择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
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患儿,合理选择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正确的给药途径对保证药物的吸收、发挥作用至关重要。一般来说,能吃奶的或耐受经鼻饲给药的婴幼儿,经胃肠给药较安全,应尽量采用口服给药。在口服用药时应注意,肠溶片不可掰开、压碎服用;胶囊剂要整粒吞服,泡腾片应先在水中崩解后再服用。新生儿皮下注射药物可损害周围组织且吸收不良,一般不用。静脉给药时,要严格控制滴注速度,不可过快,同时应防止药物渗出引起组织坏死。使用外用药时,时间不宜过长,因为婴幼儿皮肤角质层薄,药物很易透皮吸收,引起中毒。
4.用药品种要少,尽量简单
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在使用药物时应遵循“可用1种药物治疗时就不用2种药物”的原则。不合理的联合用药还会增加ADR的发生,如红霉素与复方阿司匹林合用,增加耳毒性,易致耳鸣、听觉减弱等;乳酶生不能与小檗碱、呋喃唑酮等抗菌药物同服,因这些肠道抗菌药物可抑制乳酶生的活性,使其失去药效。
呼吸科药物在小儿中的应用
抗感染药
首先确定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小儿使用抗感染药的基本原则与成人相同。药物变态反应的首次发生通常都在幼儿及儿童,且反应严重,应引起重视。一般感染以选用1种抗生素为宜,严重感染可考虑联合用药。如需联合用药,应以疗效好、不良反应小为原则。为防止累积毒性作用,严禁联合使用对同一器官均有毒性的抗生素;并且应避免同类抗菌药物同时使用。忌滥用新药,因新药ADR尚不清,有时可造成不良后果。
糖皮质激素
小儿如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需十分慎重。激素可抑制患儿的生长和发育,如确有必要长期使用,应采用短效(如可的松)或中效制剂(如泼尼松),避免使用长效制剂(如地塞米松)。口服中效制剂隔日疗法可减轻对生长的抑制作用。儿童或少年患者长程使用糖皮质激素必须密切观察,患儿发生骨质疏松症、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青光眼、白内障的危险性都增加。
解热镇痛药
小儿感冒发烧时经常会用解热镇痛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是目前较安全有效的解热镇痛药品,但<3岁小儿慎用对乙酰氨基酚。氨基比林可致粒细胞减少,也应慎用。复方阿司匹林易诱发小儿哮喘、瑞氏综合征、胃肠道黏膜损害,剂量过大引起出汗过多而导致患儿体温不升或虚脱,故应慎用。小儿在使用解热镇痛药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尽量单用少用。
其他药物
有些药物虽然不作用于小儿呼吸系统,但经常被用于促进小儿的生长发育。微量元素及维生素是小儿生长发育阶段不可缺少的,但服用此类药物要根据身体需要,若滥用或过量的 长期用会产生ADR。对于看似简单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补充也要严格掌握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