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更合理的干扰素集采价格机制
来源:医药经济报 更新时间:2024/1/26
生物制品历来是集采的重点和难点。因其制作工艺复杂,技术门槛较高,天然限制了更多厂家的竞争。但同时,生物制品也是医药产业下一轮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前段时间,江西牵头开展干扰素省际联盟采购,首次纳入干扰素具有非常鲜明的风向标意义。除了集采对象的看点外,主要有以下几点突破——
凸显差异性
从采购品种目录来看,许多品种独立分组,很多组只有一两个厂家。这种分组可能导致竞争度降低,但也将促使对特定药品的专注和管理。
此外,将药品的关键成分作为集采对象,而不是具体的产品品牌或型号,可能会导致产品间的差异过度简化。一是可能会忽略不同制药公司产品间的质量差异和剂型创新等因素,影响药品的使用效果和安全性。
举个例子,同样用于妇科的泡腾片和栓剂,由于适应人群和制造工艺的差别,即使对应同一适应症,它们之间的价格差异也极大。这些不同的剂型对于治疗效果、患者的便利性、副作用等方面,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泡腾片通常用于局部治疗,优点包括易于使用和快速释放药物,但对于需要长期持续释放药物的治疗可能不太适合;而栓剂适合需要持续释放药物的情况,但可能不如泡腾片那样使用方便。
患者的个体差异,如对药物的敏感性、舒适度的偏好,以及治疗疾病的具体情况,都会影响对不同剂型干扰素的选择。
笔者认为,只是简单地按低价中选原则,容易造成临床实践中患者的选择受限,进而使技术含量较高、患者满意度较好的品种因为医保基金无法承担价格,而进入自费市场。
加强品种流动
用企业的盈利(中选产品当年的归属净利润增长率和归属净利润)作为继续调低价格的基础,可能会带来不确定性和寻租空间,因为这些指标的计算较为复杂,容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企业是一个整体,生产干扰素的企业往往还生产其他品种,成本分摊下具体品种的应收很难评估,会拉低优秀企业的创收能力水平。
另一方面,若企业缺乏利润,就无法进一步研发具有更高技术门槛的产品,而这些高端领域又因为缺乏竞争也不可能让其主动降价。长此以往,市场的品种流动性容易枯竭,不利于不同企业各自优势领域的继续发挥。
价格合理下降
本次集采并不是一锤定音,如中选企业在其他省份有更低省级挂网价格及集采价格时,联动更低价格。
动态价格机制可以使得价格更加贴近市场实际情况,增加价格的灵活性和市场反应能力。
但也会促使企业在定价上更加保守,合同期内自动调整价格的区间受到限制。如企业有可能在初始阶段就设定较高的价格,以防未来价格下降。同时,由于价格调整的不确定性,企业可能会在定价时就把潜在的风险考虑进去,从而导致市场上的初始价格普遍较高。
需求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预测未来的价格变化更加困难。这种不确定性可能导致企业在生产计划、库存管理和长期投资决策上面临更大的挑战。动态价格机制还可能对资源较少、市场适应能力较弱的小型企业构成更大的挑战。这些企业可能难以快速适应市场变化,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笔者建议,可以设定一个潜在的合理下调空间,而不是逢低价调整已经相对稳定的供应采购格局。实施这种机制时,需要细致考量市场预测的复杂性以及对企业的不同影响,以确保政策既能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又能保障公众的利益。
思考<<<
调研评估须跟上
无论是单克隆抗体,还是ADC或者多特异性抗体,凭借高特异性靶点和更加精准的药品作用机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市场份额持续增长。在厂商和投资者的热情加持之下,我国生物药行业景气程度不断提升。但由此带来的巨额医疗费用和医保支出也日益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生物药适应症复杂多变,剂型从短效到中长效,使用方式从患者自己用注射笔在家注射到需要在专业医疗机构严格监控下使用,临床自由裁量空间巨大,定价策略很难一概而论。
随着集采进入深水区,降价和保供的压力、创新与保基本的博弈逐渐复杂化。与前期全国胰岛素集采相似,每一次生物制品集采都会吸引业内关注。但是,降价的压力看似还在,真正传导到具体品种其实并不大。创新力和看似公允的利润增长率,由于标准很难界定,可能成为企业额外成本的来源,也容易滋生腐败,从而忽视了关键的药品效果、安全性以及医患满意度的真实世界临床实效性指标。
总的来看,干扰素联盟采购不乏创新。从最早的双信封制度试图在药品采购中平衡质量和成本两个关键因素,到实验室IVD耗材的集采,纸面上的快步走更需要与现实层面的需要结合起来。尤其是一些措施推出后的调研、评估和分析工作,包括是否开展卫生经济学研究,是否对临床不同品种的效果进行系统性综合评价,集采后的品种是否能够融入临床指南和临床诊疗路径等,这些才能真正体现医保精细化管理的核心。
本站系本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