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医药产业而言,中药材的种植加工是源头环节,也是决定中医药产品质量的关键性环节。各省级监管部门近期也陆续发文,要求在符合GAP基础上,加强规范中药材产地加工行为,加强趁鲜切制中药材质量管理。国药太极积极响应政策和号召,在已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基础上,启动大品种集群建设,并坚持推进“双基地”建设,从源头把控中药材种植水平,在中医药产品降本增质的基础上,带动农业产业振兴。
国药太极建设中药材基地、启动大品种集群建设,从源头掌控主动权
中药材趁鲜加工成片虽然有诸多益处,但是不同基地需根据药材的来源和属性区别对待,还必须认真研究每种药材加工中的关键技术与质量控制的工艺流程,合理进行中药材产地加工和饮片炮制的工艺研究及设备的配套。
国药太极早已洞察到了这一点,十年前就在全国道地药材产区启动建设了中药材种植基地,并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建立技术合作,从零开始,推进“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发展模式,严格执行中药材GAP,通过产地种植、产地直收、分级加工等方式从源头掌握主动权,确保基源明确、产地稳定、质量可控、保证供应。同时还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合作共同制定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分级(趁鲜)加工创新技术规程等国家标准,形成‘大品牌’产地加工技术竞争力优势。
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保障中药材的质量、减少加工成本,国药太极带头深入触及供应链最前端,并启动大品种集群建设:持续做大内需量大的半夏、茯苓、甘草、苍术、板蓝根等大品种。为巩固完善建设河北半夏基地,组织实施半夏产地产新收购与分级加工,增强源头把控能力。同时扩大麦冬、大黄等品种分级加工规模。紧紧围绕藿香正气口服液、急支糖浆、通天口服液等战略主品所需大宗中药材和持续行情研判有价值中药材,发展具有规模性道地药材种植20万亩,保障公司大品种需求和种产销一体化经营需要。这样可帮助在需求端建立优质优价的语境,对冲因产地加工比传统加工带来的相应成本的增加。
国药太极坚持“双基地建设”,促进中药材加工厂生产与乡村振兴共同发展
将中药材加工工厂化、规范化,并不意味着就要牺牲农民的利益。相反,国药太极已牢固树立将药材种植基地与加工中心打造为药品(饮片)生产企业第一车间的意识,通过“双基地建设”促进中药材生产加工与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相结合。
国药太极在全国七大道地药材产区全面布局,践行种植基地的“5230”(即50个品种,20万亩基地,30个加工中心)工程,控制中药材资源高地。截止目前,国药太极中药材种植基地版图已覆盖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华南和华中地区,药材种植规模达13万亩,建成4个初加工中心、1个趁鲜分级加工中心、10个规模化种植基地中药材种植大品种11个。
在这之中,国药太极的半夏、白芷、茅苍术、大黄等品种加工基地,是通过农民土地流转而来,农户为上游供应商,合作社变成初加工厂,当地农民也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愿望。在为农民增收、创利的同时,这些举措还有力控制了采购成本,为客户提供更有竞争力的高质价优产品,有效提升了公司中药材经营水平。
在促进中药材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产地加工无疑是药材质量保证与品质提升的重要一环,也是比较薄弱的一环。国药太极作为国内中医药行业的“领头羊”,积极承担责任和义务,以实际措施和举动推动中药材种植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帮助提升“种研产销”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为中医药产品品质守好第一关。同时,也给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树立新范式,实现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