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如何看准械企集采后成长性

来源:医药经济报 更新时间:2023/3/14
在集采控费的大环境下,哪些器械公司具备核心的投资价值?笔者认为,如果器械厂商具备以下特质,就值得高看一眼。

国产渗透率低

本土化的器械厂商拥有价格、服务、效率等多方面优势,在国产渗透率较低、生命周期较早的赛道往往存在较大的空间,可通过后续的技术追赶和集采加速市场份额提升,顺利实现以价换量和稳定的高增速。

而在高国产替代率的赛道,往往在整体价格下杀后,市场规模、增速都会出现显著下降,在增量市场规模不高的背景下,国产厂商之间存量竞争激烈,投资价值易陨灭。

创新独树一帜

无论通过收购还是自研,创新是器械厂商获得估值溢价和摆脱集采影响的核心要务。例如先瑞达的外周膝下药物球囊技术在国内领先竞争对手至少3年,其在外周介入领域领先布局,商业化渐入佳境,吸引了巨头波士顿科学对其全面收购。

“出海”通道多元

器械领域的研发模式决定了其一旦出现商业化较为成功的爆品,就将有大量同行模仿跟进。因此,器械厂商在保证本土商业化优势的同时,要勇于向海外市场挺进,提升公司所在赛道的“天花板”。可以看到,迈瑞、联影等厂商在触及一定体量的“天花板”后,开始向东南亚、中东、欧美等市场开拓。

报量多有利润

总结此前集采可以看到,分到A组且报量较前的器械厂商都有较好的表现。从常理推断,厂商集采的报价必须存在合理利润,否则卖一个亏一个。

龙头厂商可以通过集采产品薄利多销,一方面实现以价换量,另一方面通过常规产品做好医生、患者的品牌宣传,通过高价产品赚取超额利润。但前提是,被集采产品的基本盘(市占率)不能太大。

本站系本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